情报科学

专题组稿

  • 周林兴;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迈入新高度。然而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在技术发育与方法应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受控非限信息安全矛盾冲突愈发明显,对学界系统研究策略综合体提出了确切要求。目前,国内研究分别围绕相关范畴做了大量探讨,形成了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理论知识。但尚缺乏综合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系统化成果。鉴于此,我们在充分利用跨学科方法技术的基础上,从情报学视角集中分析受控非限信息及其对抗感应的情报发现问题,以期为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新基点、为威胁渗透与分化筑牢新的安全防线。

    2025年07期 v.43;No.40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面向深度伪装敏感信息暴露的暗数据反隐写模型构建及应用实证

    周林兴;王帅;苏君华;

    【目的/意义】敏感信息正随时代发展往自动化生成与深度伪装方面倾斜,使传统方法难以发挥检测成效,应对其暴露工作重新引起重视。【方法/过程】从暗数据介入与反隐写干预思路下构建应对模型,在确定实施过程、应用思路与目标基础前提下取得暴露方法,以便对信息本体、类型及特征进行外部表示。为检验应用价值依托现实案例开展实证。【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对识别到的高作用高破坏力IX型深度伪装敏感信息环境、载体、本体、传播对象、信息主题等内容进行充分暴露并得到特征画像。性能实验表明模型方法细节性能良好。【创新/局限】创新在于设计一种利用暗数据发现并通过反隐写撕裂敏感信息深度伪装且能够进行特征概要表示的应用模型,局限在于未能充分检验不同场景的模型应用效果,同时省略众多如暗数据结构体系构建及优化等理论论证和反隐写链路感染与攻击对抗等技术描述内容而仅对关键实施步骤作以陈述,期待日后不断完善补全。

    2025年07期 v.43;No.407 2-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1K]
  • 应对有组织攻击的网络舆情安全情报哨站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周林兴;王帅;苏君华;萧理阳;

    【目的/意义】面向有组织攻击的网络舆情威胁,如何检测弱信号以建立健全安全挑战一体化应对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通过现实案例总结有组织攻击的网络舆情特点,建立关于攻击类型、方向、强度和危害的识别方案,从威胁发现、威胁溯源、响应处置及威胁反制4个角度落实“侦、防、察、打”一体化配置的安全情报哨站功能定位与实现流程,进而提出哨站总体结构并据其推定多场景运行机制。为检验运行机制有效性,以战略博弈场景的“巴以冲突”舆情为例开展仿真实验。【结果/结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哨站结构功能发挥有助于对有组织攻击的网络舆情安全态势进行评估,而运行机制能够模拟其威胁控制效果。性能实验表明,哨站建构方法设计及其功能发挥具有明显优势。【创新/局限】创新在于将哨站概念引入到有组织攻击的网络舆情安全保障工作中,局限在于仅从总体安全角度实施研究,缺乏对信息空间脆弱性评估等细节问题的充分关注,期待日后补全。

    2025年07期 v.43;No.407 13-2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0K]
  • 复杂舆论场信息对抗力量主体识别模型构建及其应用实证

    王帅;周林兴;

    【目的/意义】作为受控非限信息居间抗衡载体的复杂舆论场存在对抗力量主体情报感知盲点,亟待建立识别模型加以控制。【方法/过程】在复杂舆论场特点分析与CTF-MISC融入基础上确定模型构建思路并设计对抗情况判定、观点主题密度分析、对抗力量态势评估、观点主题—对抗力量事件对提取和对抗力量主体边缘计算5个关键实施步骤,而后通过赋予标签、聚合生成画像的方式提炼情报信息概要,通过实证分析对应用效能予以检验。【结果/结论】应用实证表明,模型能够取得Merchant、Resistance与Defence3种类型的复杂舆论场对抗力量主体识别结果并提供细粒度特征解析。方法性能实验表明,模型关联方法能够保持13.66%及以上水平领先率,效果良好。【创新/局限】创新在于模型能够有效捕获对抗力量主体并对重要特征进行解释,局限是未能充分关注对抗主体历史渊源、政治偏见等方面人文要素,期待日臻完善。

    2025年07期 v.43;No.407 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理论研究

  • 社会化阅读情境下公众应急信息需求测度与推荐

    安璐;梁亦欣;

    【目的/意义】从需求和质量双维度出发,实现应急信息的社会化阅读实时推荐,旨在及时测度并响应公众信息需求,为政府危机应对提供智力支持,避免网络舆情危机。【方法/过程】采集微博平台“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数据,挖掘主题并归纳信息需求,基于公共产品需求理论构建需求测度指标体系。依据双路径模型和应急信息特征,构建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并结合需求强度计算信息的应急贡献度,最后基于ABC分析法推荐社会化阅读内容。【结果/结论】公众应急信息需求共有个人影响、防范举措、事件新闻、公众舆情、多方态度、事件影响、常识信息7类。社会化阅读情境下,重点需求在危机不同时刻频繁转变,新颖性指标对应急信息质量的影响最大,信息需求相比信息质量对应急贡献度影响更大。【创新/局限】本研究提出一种细粒度的信息需求实时测度方法,结合信息质量构建应急信息的多维融合推荐模型。未来将细粒度划分信息用户群体,以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信息推荐。

    2025年07期 v.43;No.407 38-4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融合证素知识的中医证候术语映射研究

    牟冬梅;张保锐;王书童;王长聪;王萍;

    【目的/意义】探究中医证素与证候名称的关系,解决临床实践证候用语与标准证候术语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方法/过程】借鉴文献著录对文献内容特征和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的理念,基于中医证素知识分析中医证候术语内容特征,运用词袋模型建模其形式特征,构建融合证素的多特征术语映射方法。【结果/结论】采用真实临床病案数据进行实证。结果显示,目标术语的候选项数量N取10时,映射结果命中率提升至95.97%,当目标术语候选项数量N减至1时,命中率提升7.18%。验证了证素先验知识术语映射方面的贡献,为中医证候术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创新/局限】本文提出一种证素先验知识结合词袋模型的术语映射方法,将中医证候术语的内容特征与形式特征融合,以弥补单一特征模型的视野局限性。未来将结合大模型,在更多数据上进行验证探索。

    2025年07期 v.43;No.407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数字文明路径研究

    王琳;段佳璇;

    【目的/意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赋能中国式数字文明,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数字文明新形态建设、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支撑。本文旨在探寻我国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数字文明现代化的路径框架。【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构建中国式数字文明过程中面临的价值同化、算法倾向、劳动异化和数字鸿沟等问题,揭示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文明的内在联系,探寻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数字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结果/结论】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建设本土数字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算法安全、信息多元开放传播,提高劳动者数字素养水平,加速建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推动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中国式数字文明新形态,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现代化新道路。【创新/局限】从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视角拓宽中国式数字文明的发展路径,为推进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参考。未来需通过实证研究来完善本文提出的路径框架。

    2025年07期 v.43;No.407 56-6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冲突性健康信息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余先明;孟猛;王杏;曾子明;

    【目的/意义】冲突性健康信息的泛滥对老年人正确且充分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例如疫苗接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探究冲突性健康信息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识别出影响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的信息、个体和社会3个关键因素,并为政策制定者、社区工作者、健康从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及理论饱和度检验等过程,构建了冲突性健康信息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模型。【结果/结论】冲突性健康信息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因素(证据质量、信源可靠性)、个体因素(态度确定性、自我抉择、消极情绪、健康自我功效)和社会因素(从众心理),并且健康自我功效会调节证据质量、信源可靠性、态度确定性、自我抉择、消极情绪和从众心理对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的影响。【创新/局限】为学界深入理解冲突性健康信息情境下老年人健康信息采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借鉴。局限在于可能存在主观偏差风险、样本规模与结构受限以及缺乏对主范畴的统计验证。

    2025年07期 v.43;No.407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 基于DEMATEL-ISM的老年数字鸿沟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

    李青维;马琳;张炎培;赵雪芹;

    【目的/意义】探究老年数字鸿沟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有利于帮助老年群体及社会找到缓和或解决老年数字鸿沟的有效方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查法构建老年数字鸿沟影响因素体系,使用DEMATEL方法识别老年数字鸿沟关键影响因素,并采用ISM方法进一步探讨老年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及作用路径。【结果/结论】基于DEMATEL-ISM模型得到10项老年数字鸿沟关键影响因素,其中造成老年数字鸿沟的根本影响因素是生活情境、政策支持、技术便利条件和技术有用条件,间接影响因素是数字素养、心理因素、家庭支持、社会观念和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因素是接入程度。【创新/局限】基于DEMATEL-ISM模型对老年数字鸿沟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及其作用强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未来将扩充样本数量,对老年数字鸿沟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进行验证。

    2025年07期 v.43;No.407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面向多源异构医疗健康数据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孟秋晴;郑铭瑞;田玥璐;杨吉秀;熊回香;

    【目的/意义】探究面向多源异构医疗健康数据的知识抽取与知识融合方法,优化知识图谱自动化构建流程,旨在提高整合多源异构数据的能力与用户检索信息的效率和质量。【方法/过程】首先以UMLS的医学术语和医学概念为基础,并采用BTM主题模型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主题分析,辅助进行本体设计;然后通过对比BERTBase、BioBERT、MC-BERT作为CasRel模型编码端的嵌入效果,选择效果最佳的MC-BERT-CasRel模型对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实体与关系三元组进行抽取,并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重组,建立实体间的关联关系;接着采用SapBERT模型与Levenshtein编辑距离算法对三元组进行数据融合;最终完成知识图谱构建。【结果/结论】基于本文提出方法最终构建了包含10010个实体和29044个关系的“消化系统疾病”知识图谱,并实现了知识检索应用。【创新/局限】本文聚焦多源异构医疗健康数据的整合,为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垂直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流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借鉴。但数据源的样本量有限,未来可考虑在更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知识抽取及知识融合。

    2025年07期 v.43;No.407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 《金匮要略》中知识元识别与知识描述模型研究

    王世文;赵泽儒;邢建斌;

    【目的/意义】基于知识元理论对《金匮要略》中的中医辨证诊疗知识进行识别与描述,为中医古籍知识描述与知识组织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方法/过程】本文首先从知识元理论的视角出发,将知识元理论与《金匮要略》中的中医辨证知识特点相结合,对《金匮要略》中的知识元和知识单元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深入到细粒度的知识层面对知识元进行识别,构建出知识元描述模型与知识单元描述模型,并以书中原文为例进行实例构建。【结果/结论】本文以中医辨证逻辑链条为粒度,充分利用《金匮要略》文本叙述特点,深度挖掘了其中的中医辨证知识,并利用知识描述模型,展示了模型在中医古籍知识组织中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为细粒度的知识描述与组织提供了新的视角。【创新/局限】提供了一种从中医古籍文字叙述特点切入,对知识元、知识单元进行层级划分,并基于此将知识结构进行描述的结构化表示方法。然而,模型的泛化能力需通过大量实践进一步验证。

    2025年07期 v.43;No.407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业务研究

  • 基于共现关系和语义相似关系的跨学科知识元对齐研究——以图书情报学和管理科学为例

    李文;李秀霞;尹晓甜;

    【目的/意义】为丰富学科领域知识体系,促进学科间知识交流,本文结合共现关系和语义相似关系,开展细粒度的跨学科知识元对齐研究。【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学为目标学科,管理科学为源学科,借助SciAIEngine平台和Python工具,抽取问题、方法知识元,建立“问题-方法”共现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语义相似性发现两学科间潜在的知识关联,进而实现管理科学与图书情报学的跨学科知识元对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了管理科学与图书情报学对齐的多种方法和图书情报学未来能辅助解决的多项管理科学问题。并通过新颖性评估和可行性分析,验证了跨学科知识元对齐效果,说明共现关系和语义相似关系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跨学科知识元的对齐。【创新/局限】本研究从知识元视角实现了跨学科知识对齐,为交叉学科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局限性在于,借助SciAIEngine平台抽取知识元,人工干预度较高,未来将尝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抽取知识元,以进一步提高知识抽取的准确性。

    2025年07期 v.43;No.407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 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权评价与提升研究

    王旭;

    【目的/意义】开展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权评价与提升研究,有助于赋能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促进自主学术评价体系形成,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方法/过程】通过使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分析归纳法,系统梳理与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与国家政策,剖析了文章研究对象,阐释了文章研究意义与价值。【结果/结论】文章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指引,聚焦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构建了以厘清“三大生成逻辑”、解析“四大评价维度”、探析“三大提升路径”的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权评价与提升研究的理论框架。【创新/局限】在后续研究中,将依托所构建理论框架,开展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实践探索。

    2025年07期 v.43;No.407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 科技报告共享应用中的知识产权平衡策略研究

    许燕;

    【目的/意义】构建科技报告共享应用中的利益平衡机制,在保护科技报告权利人知识产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开展共享应用服务。【方法/过程】本文提出了我国科技报告共享应用受限问题,分析了共享应用受限的具体原因,据此提出了知识产权平衡策略。【结果/结论】基于科技报告的公私双重属性,构建了其知识产权归属规则;通过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授权许可的著作权使用模式,平衡科技报告数据挖掘中科技报告权利人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制定科技报告管理条例,构建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科技报告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科技报告知识产权和共享应用服务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平衡。【创新/局限】研究不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单一路径,而是在公私利益平衡的整体框架下,提出科技报告共享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由于当前此类研究较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策略的实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2025年07期 v.43;No.407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 面向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型构建与对策研究

    郗玉娟;

    【目的/意义】本文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分析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不同参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知识管理过程。【方法/过程】通过对知识管理和创新转化等研究的回顾,以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机构、企业和最终用户在创新转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为起点,构建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知识管理模型,分析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知识管理过程,并提出保障措施。【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面向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的知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该工程的顺利实施以不同参与主体为支撑,以知识极化、知识扩散、知识回程为基础,目的是促进创新转化生态系统知识的充分利用,进而提升系统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新/局限】本文创新点在于从不同创新主体视角分析创新转化生态系统整体的知识管理模式,局限性包括案例研究和模型验证不足,后续将结合案例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2025年07期 v.43;No.407 131-13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数据驱动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彭兆祺;支凤稳;赵梦凡;潘蕴涵;沈涛;

    【目的/意义】竞争情报服务已成为企业战略规划与决策制定的关键支撑,本研究旨在构建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通过系统梳理、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三元世界理论为逻辑起点,数据驱动背景下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方法以及业务流程作为评价依据。从基础设施保障、数据分析处理、情报服务反馈、组织文化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五个维度出发,初步归纳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再运用问卷调查法、灰色数学统计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优化和赋权,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结论】本文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创新/局限】从三元世界理论视角出发,丰富了企业竞争情报服务能力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企业提供可操作的评估框架和持续改进方向,进而提升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效能与价值。

    2025年07期 v.43;No.407 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面向多方对话场景的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情绪感知方法

    孙笑;于亚伟;张施;

    【目的/意义】针对多元对话数据进行细粒度的情绪识别,追踪对话中情感的动态演变,助力舆情分析、用户情感识别、图书馆智慧交互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过程】提出一种名为HIS-ERC的对话情绪识别模型,该模型嵌入说话人信息,利用深度图卷积同时捕捉对话中全局-局部语境信息,同时设计三层次跨模态注意力机制捕捉不同模态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多方对话中的准确识别。【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深层次、深交互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的情绪感知性能。相比于经典的多模态对话情绪识别模型(MMGCN),HIS-ERC在IEMOCAP和MELD两个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和F1值分别提升了3.51%、3.57%和2.15%、1.97%。【创新/局限】提出一种能够适用于多方对话场景的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情绪感知模型,为情报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持。未来研究计划重点关注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如图书馆智慧交互和网络舆情分析等领域。

    2025年07期 v.43;No.407 151-16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0K]
  •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云边协同数智专利情报服务框架构建

    唐悦;马海群;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云边协同的数智专利情报服务框架,以期为数智专利情报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理论和思路指引。该框架的构建对于促进专利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以及提升专利情报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针对专利情报服务的现状和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依托信息生态理论解构数智专利情报服务生态系统要素,对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服务元素流转路径进行详细探讨。【结果/结论】明晰了专利情报服务生态系统中服务主体的技术协同机制,构建了云边协同的数智专利情报服务框架。【创新/局限】本文将云边AI协同架构引入专利情报服务场域,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充分挖掘其在专利情报服务中的深度协同路径与增效优势。然而,本研究尚未深入剖析其他要素间的协同机制以及特定技术的具体实现路径,且目前的研究工作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尚未付诸实践验证。

    2025年07期 v.43;No.407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博士论坛

  • 融合早期形式与语义特征的论文被引预测研究

    王凡铭;胡犇;邓三鸿;封钰;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预测学术论文的早期被引频次来识别潜在的高影响力论文。尽管早期研究考虑了文献、作者和期刊等因素,但往往忽视了论文元数据中的文本语义信息,且存在数据的长时滞性问题。【方法/过程】本研究收集了2008年至2017年信息资源管理领域10本中文期刊的研究数据。我们构建了16个关于论文的形式特征,并采用预训练语言模型来构建论文元数据的语义特征,以增强模型的预测性能。此外,本研究引入了深度森林模型来进行被引频次的预测。【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深度森林模型在预测被引频次方面普遍优于其他实验算法。在基线实验结果中,深度森林F1均值比其他方法的均值高出2.65%。在融入论文的语义特征后,被引预测模型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F1结果优于其他模型平均值1.39%。语义特征在不同模型上均展示了稳定的性能增强效果,场景一F1均值比其他方法的均值高出3.4%,场景二F1均值比其他方法的均值高出1.86%。【创新/局限】融合语义特征与传统文献计量特征,采用深度森林算法预测,识别论文发表早期的潜在学术影响力。本文以中文图书情报学领域学术论文为样本,研究结果可能无法覆盖所有科学领域。

    2025年07期 v.43;No.407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5K]
  • 基于排列熵的突发事件风险因素突变预警研究

    李依霖;张海涛;庞宇飞;张鑫蕊;

    【目的/意义】利用排列熵的方法对突发事件突变预警问题进行研究,从多因素视角出发更好地发现突发事件的演变规律,实现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测、预警,达到风险损失最小化的效果。【方法/过程】在突变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排列熵的方法对突发事件多个风险因素以量化的方式展开监测,从个性中找到共性,发现突发事件突变的临界值,并通过具体案例证实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结论】运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突变预警,为突发事件的事前预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创新/局限】在研究方法上,当前采用的排列熵方法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同时对突发事件多源异构数据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为构建情报共享平台、以大数据技术为情报赋能,完善应急管理工作。

    2025年07期 v.43;No.407 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面向非遗领域的传统戏剧类方志语义出版研究

    龙存钰;侯宇星;翟姗姗;郭致怡;

    【目的/意义】目前方志数字资源在共享程度和服务水平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其价值发挥。本研究旨在通过语义出版优化方志数字资源组织与开发利用,构建面向非遗领域的传统戏剧类方志数字资源语义出版方案。【方法/过程】本研究从非遗传统戏剧类方志数字资源特征入手,进行面向非遗领域的传统戏剧类方志数字资源语义出版方案设计,并以楚剧为例,采集其相关方志数字资源,进行原型系统的实现。【结果/结论】以楚剧为例,实现了面向非遗领域的传统戏剧类方志数字资源的有效组织与知识挖掘,验证了语义出版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后续方志数字资源组织和语义出版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创新/局限】未来可进一步扩展实证数据规模、优化资源的关联呈现以及平台的服务功能。

    2025年07期 v.43;No.407 19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 数据驱动的地缘安全风险感知与演化模型构建

    郭锐;陈馨;

    【目的/意义】地缘安全特征及演变规律是认知地缘政治态势和实施国际战略的重要依据。当前地缘安全风险错综复杂,维护和增进地缘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感知地缘安全风险对中国维护地缘安全、促进可持续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方法/过程】采用文献与量化方法界定地缘安全风险概念及影响因素,构建地缘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从数据驱动的视角切入地缘安全风险感知本身,引入三元世界理论提出地缘安全风险感知模型,构建数据驱动的地缘安全风险演化模型。【结果/结论】新的动荡变革期应对地缘安全风险的策略,一是数智赋能地缘安全风险感知与治理;二是构建完善的地缘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与监管机制;三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新/局限】数据驱动方法以量化与可视化的解析捕捉动态频发的地缘安全风险,推动地缘安全风险感知与推演从传统的主观经验判断向客观实证转变。

    2025年07期 v.43;No.407 20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 《情报科学》2025年选题指南

    <正>《情报科学》始终坚持密切跟踪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学术前沿动态,着力推出高水平的、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导向和学术思想价值的优秀研究成果。选题包括但不囿于如下主题:·中国特色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赋能信息资源管理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固本培元

    2025年07期 v.43;No.407 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