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哲;麦影虹;方晶;
【目的/意义】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充分的国内外交流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国内外文献引用的作用机制和协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了中文参考文献与外文参考文献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协调关系以及非线性特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学研究已进入成熟期;中文参考文献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总体上大于外文参考文献;2010-2020年期间外文参考文献作用开始逆转,存在较大结构变化,外文文献的作用大小揭示了本国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中国经济学研究在吸收国外知识和国内知识时协调不佳;当外文参考文献中等时中文参考文献对影响因子贡献最大;随着影响因子升高,中外文参考文献对影响因子的弹性均越来越大。【创新/局限】本文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文献引用的协同效应,揭示了其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但并未充分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2025年05期 v.43;No.405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 朱益平;慕钰;孙逸宁;
【目的/意义】探究大众对于ChatGPT大语言模型的情感和主要关注点,有助于人工智能企业推进AIGC技术的开发,可为政府制定相应技术监管策略提供建议。【方法/过程】爬取微博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后,构建Bert模型进行情感分类,并结合LDA主题聚类及ARIMA时间序列模型,揭示公众对ChatGPT大语言模型的关注焦点和态度倾向,预测用户评论情感走向。【结果/结论】大众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态度因人而异,情感分布较为均衡。用户的主要关注点呈现复杂化的特点,未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公众的认可度和情感态度方面有着良好预期。【创新/局限】对情感分类结果进行细粒度情感评论LDA主题聚类的同时,将粗粒度分类结果与ARIMA时间序列模型结合,打破单纯依赖静态情感分析的局限性,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大众之于ChatGPT大语言模型的态度、关注点和未来预期进行分析,深入探究ChatGPT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
2025年05期 v.43;No.405 4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郭顺利;张雪宁;
【目的/意义】以科研人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知识采纳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厘清因素间的层级关系和关联路径。【方法/过程】通过元人种志结合质性访谈方法析取出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知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22个影响因素分为个体、技术、知识、组织和社会五个维度,使用模糊DEMATEL方法识别出11个关键影响因素,并运用ISM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层级划分和关联路径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在11个关键影响因素中,知识匹配度是影响科研人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知识采纳行为的根源因素,需求和动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知识内容是影响科研人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知识采纳行为的最直接因素。【创新/局限】文中以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维度出发研究其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知识采纳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影响因素提取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未来可进一步量化影响因素,具体测算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
2025年05期 v.43;No.405 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陈序文;雷雪;姚长青;
【目的/意义】从多主体视角探究影响我国科研人员论文关联数据汇交的因素,为相关主体的工作推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出版机构、数据仓储、科研机构以及基金组织的人员进行专家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初步识别相关影响因素,继而面向科研人员发放问卷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分析影响因素的组合路径,构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汇交流程成熟度与汇交规范完备度为基础保障因素;数据复用期望与汇交价值期望为内在驱动因素;激励政策为政策引导因素。上述因素共同影响科研人员的数据汇交行为。【创新/局限】因样本数量有限,未来的研究工作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以更加客观、全面。
2025年05期 v.43;No.405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 张新生;王润周;马玉龙;
【目的/意义】AIGC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工作生产效率,改变了信息产生方式,但也相对降低了虚假信息生成门槛,模糊了虚假信息追责主体,加大了虚假信息识别难度。扬长避短,结合AIGC技术的优点对抗虚假信息,有助于虚假信息的有效治理。【方法/过程】本研究以AIGC背景下虚假信息产生的新方式为切入点,深入研究AIGC技术产生的虚假信息在法律追责、国家治理及技术层面面对的新挑战,并分析AIGC技术变革对虚假信息治理带来的新机遇,从而提出了AIGC背景下虚假信息治理的策略。【结果/结论】在法律追责方面建立一核+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在国家治理层面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平衡人工智能与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技术层面减少“幻觉”造成的影响、提高AIGC技术的安全性、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创新/局限】从法律追责、国家治理、技术多个层面综合考虑AIGC技术对虚假信息治理的有效性,未来将考虑引入更广泛的数据源进行实例验证。
2025年05期 v.43;No.405 78-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 方丹丹;韩锡斌;
【目的/意义】高校在开展数据治理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探究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数据治理成效,有助于推进高校数据治理,实现数据价值。【方法/过程】基于TOE理论框架,构建分析框架,以问卷方式调研了国内72所高校的数据治理现状及成效,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高校数据治理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质量管理平台、数据服务平台、数据管理能力、组织的沟通机制、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对数据治理成效产生显著影响。建议高校在数据治理过程中,加强数据治理平台建设、提升人员数据素养、健全数据治理运行机制、保障持续性经费投入。【创新/局限】构建了高校数据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后续可加入更多维度,并对技术、组织、环境的协同影响机制进一步探索。
2025年05期 v.43;No.40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胡玥;周凯;马文艺;陈婷;
【目的/意义】数据安全治理深度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其政策导向研究将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路径借鉴。【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搭建“环境-主体-本体”的研究框架,透视现有公共数据安全环境及政策困境。运用政策文本立体交叉量化分析和案例检验,精进治理政策。【结果/结论】通过强化数据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政策供给力、高水平完善安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整体性协同推进安全韧性治理等方式提升防范公共数据风险隐患能力。【创新/局限】融合质性和量化双重分析方法,既通过量化研究对选取数据样本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又通过质性研究对公共数据安全治理的动态性加以前瞻性诠释。
2025年05期 v.43;No.405 97-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徐汉青;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梳理人工智能(AI)在图书情报学(LIS)中的研究进展及未来趋势,为LIS学科的研究方向规划、资源配置及科研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基于BERTopic模型识别研究主题,采用主题强度和主题词共现网络追踪主题及知识结构演变,并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测主题发展趋势,全面展现LIS学科中AI研究的动态和未来趋势。【结果/结论】主题演化分析表明,临床数据分析与健康信息模型、信息检索、社交媒体情感分析和AI决策是LIS学科AI研究的持续核心主题。主题词共现网络演变揭示了,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的数据驱动向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转移,未来研究将更加聚焦于大语言模型的构建、解释及应用。LSTM模型预测显示,信息检索、引文分析、AI治理和人机交互与信任四个主题将在未来几年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此外,AI与图书馆服务、AI算法公正与偏见以及数据隐私与安全等主题也展现出成为潜在热门主题的增长潜力。【创新/局限】本研究首次在LIS学科中结合BERTopic和LSTM模型,进行更具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主题演化分析与趋势预测。研究的局限在于模型预测依赖单一数据维度,未来研究需引入多维特征,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025年05期 v.43;No.405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 武慧娟;傅可;孙鸿飞;史天娇;
【目的/意义】对社交媒体中信息扩散的路径进行多维动态分析,有助于信息主体更好地掌握信息扩散的方向和动力,从而帮助信息用户更好地进行信息管理。【方法/过程】基于IESR模型,从信息用户、信息交互和信息语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社交媒体信息扩散路径中三个维度在各类因素作用下的动态演化和作用效应。【结果/结论】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用户所属类型在扩散过程中会不断转化;社交媒体上信息扩散主要依靠用户转发行为,转发用户的类型和所处位置会影响信息扩散效果,其中存在的重要节点对信息扩散影响较大;热点主题有助于吸引用户持续关注,但过量的热点主题反而会对用户情绪产生负面影响;信息扩散过程中用户的情绪也会影响扩散效果,积极用户有助于信息推广。【创新/局限】从多维度分析了社交媒体中信息扩散的动态演化过程,为社交媒体的信息管理提供了参考。但是研究的信息类别有待进一步丰富,后续计划通过对比分析进行普遍规律性的探索。
2025年05期 v.43;No.405 117-12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 相甍甍;高冰;王佳栋;杨雨函;
【目的/意义】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披露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探究心理因素作用下用户隐私披露决策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为引导用户审慎披露隐私信息,促进社交媒体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从心理账户视角出发,结合隐私计算理论构建用户黑箱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心理机制,并进一步结合隐私敏感度与效用方程构建基于主体的隐私披露决策行为模型,利用仿真实验对用户心理决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用户隐私披露从个体到群体的行为涌现规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账户影响用户隐私披露决策行为,其中获得账户正向影响隐私披露决策行为,损失账户负向影响隐私披露决策行为;隐私敏感度通过影响用户的披露效用对用户隐私披露行为产生影响;针对用户心理决策过程及个体行为特征构建小世界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得出用户决策行为的群体特征和涌现规律。【创新/局限】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账户和短期决策过程上,未来可以考虑深入研究不同人群之间的决策差异,通过跟踪个体决策行为的演变对长期影响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2025年05期 v.43;No.405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吴布林;刘昱琪;陈珊;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突发公关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深入分析传播媒介特征对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意义在于为谣言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实际治理提供参考,以有效评估并应对公共危机情境下的谣言信任及其后续行为后果。【方法/过程】引入MAIN模型与EPPM模型,从谣言的接收阶段和反应阶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了谣言信任如何进一步影响谣言接收者的信息行为和应对行为,建立了基于媒介特征的谣言传播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提出了六个理论假设,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结论】媒介的同步性与表达丰富性对谣言信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媒介的即时性和信息的多样性会降低公众对谣言的信任度,公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以及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能增加其对谣言的信任,谣言信任对用户的应对行为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局限】创新之处在于结合MAIN模型与EPPM模型,从谣言的接收和反应两个阶段入手,系统分析了媒介特征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并建立了基于媒介特征的谣言传播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局限性在于模型假设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2025年05期 v.43;No.405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曾粤亮;高顺;曹高辉;
【目的/意义】跨学科科研合作是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式,对合作网络现状与特征进行挖掘,有助于明晰不同学科的角色与合作模式,发现目前合作网络的不足,为未来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跨学科科研合作网络优化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新冠疫情为例,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集相关文献数据,对论文合作者所属学科进行标注,构建跨学科合作关联矩阵,以学科为节点,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整体学科关系网络,并进行密度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核心—边缘分析。【结果/结论】调查样本中跨学科科研合作网络涉及59个学科,整体网络具有一定凝聚力,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两极分化,现代医学三大学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基础医学)与生物学之间的合作是合作网络中的主流;社会学等综合性交叉学科在合作网络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联结与知识交流;合作网络存在8个小团体学科群,学科群内部及学科群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布不均匀。【创新/局限】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明晰了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跨学科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及其特征,未来仍需深入分析不同学科合作模式中的研究主题。
2025年05期 v.43;No.405 14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9K] - 李宗敏;张曼;赵晔;
【目的/意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与谣言传播相互交织,为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有必要探究辟谣效果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时变趋势和最优提升路径。【方法/过程】以新冠疫情辟谣微博为例,根据“流行三原则”得到10个影响辟谣效果指数(Rumor Refutation Effectiveness Index, REI)的初始条件;为减少条件冗余,基于集成算法提取出5个影响REI的核心条件并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提取结果进行二次验证;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探究REI的提升路径;最后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ime-varying parameter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TVP-VAR)分析不同路径下REI的时变趋势。【结果/结论】得到了博主影响型、博主活跃型和情感导向型3种不同组态模式的REI提升路径。其中粉丝黏性是决定REI增强的核心条件,“具有高度权威性和互动性的信息源”路径的REI时变趋势效果最优,即提高高影响力用户的用户黏性可以有效提高辟谣效果,促进辟谣信息的传播。【创新/局限】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从组态的角度探讨了REI增强的策略并分析了REI的动态时变规律,为提高辟谣效果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将研究扩展到其他社交平台,扩大数据集范围,以验证研究的普适性。
2025年05期 v.43;No.405 16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韦景竹;王莉萌;张桐瑞;肖雨茜;
【目的/意义】精准把握政务APP用户体验维度并予以优化,是提升公众满意度、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方法/过程】以“穗好办”APP为例,通过录屏实验发现用户APP使用中的异常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识别用户体验维度,结合深度访谈总结现存问题及成因,最终提出优化路径。【结果/结论】过程体验、性能体验、效能体验、信赖体验和界面体验共同构建起全面的政务APP用户体验框架。【创新/局限】研究引入用户体验理论,通过多方法协同构建研究框架,深入挖掘用户体验维度,为政务APP优化提供全新视角与理论支撑。实践方面,研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有助于推动政务APP向精准化、个性化、高效化发展,最终实现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025年05期 v.43;No.405 172-17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赵聪;
【目的/意义】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而农民数字素养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加快培育适应数字乡村建设需求的农民数字素养,才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法/过程】基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三基元构建了培育农民数字素养分析框架,并总结了培育农民数字素养面临物质基础“支撑”不完备、能量资源“驱动”不充足、信息要素“追踪”不到位的系统困境。【结果/结论】“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培育农民数字素养的系统三基元,基于此提出要在物质层上,推进信息技术建设,以强化培育系统的运行基础;在能量层上,加大资源供给力度,以保证培育系统的运行动力;在信息层上,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以提高培育系统的运行效率。【创新/局限】本文基于系统三基元构建了农民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提供新视角。
2025年05期 v.43;No.405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 翟羽佳;庄若澜;谢晨露;许佳;于斌斌;董伟;
【目的/意义】构建新手妈妈在婴幼儿健康领域的信息焦虑量表,并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与程度,为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和深度访谈,初步提取焦虑成因形成项目库,再运用扎根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归纳整合,优化量表。最后,应用该量表评估与分析新手妈妈的焦虑程度和具体表现。【结果/结论】正式量表包含5个因素(信息获取、信息互动、信息环境、信息外因、信息内因)和26道题项。研究发现,新手妈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婴幼儿健康信息焦虑,并且存在多种复合型焦虑。其中,由“信息互动”因素引发的焦虑最为严重,因“信息缺乏科学依据”产生的焦虑最深。此外,频繁接触健康育儿信息更容易带来焦虑,而使用更加专业的健康育儿信息平台可以缓解焦虑,使其情绪稳定。【创新/局限】本研究存在样本容量小、学历分布不均等局限,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且量表需进一步反复验证。未来研究可细化用户特征,以提出更精准的改良建议。
2025年05期 v.43;No.405 1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王莉军;王淑君;高影繁;
【目的/意义】利用图书文本内容实现相似图书推荐,海量图书数据环境下提高图书相似度计算效率。【方法/过程】构建了一种基于图结构的相似图书内容推荐方法,在图书的文本内容进行短语抽取后计算短语网络中的TextRank值获得图书关键词,进而建立图书向量并结合层次可导航小世界算法(Hierarchcal Navigable Small World,HNSW)得到目标图书和推荐图书之间的相似度。【结果/结论】利用基于内容的相似图书推荐方法得到的用户评价平均准确率达到0.807,客观平均准确率显著高于TF-IDF和TextRank的文本表示方法,可以实现较好的图书推荐效果,HNSW算法将计算效率缩小到对数级别,对大数据环境下的相似图书计算效率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创新/局限】本研究创新性地结合图结构和HNSW算法提高了图书推荐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但受限于对腾讯词典的依赖,影响了向量表达的普适性和跨语言适应性。
2025年05期 v.43;No.405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