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节旺;
<正>当今世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实质,世界主要科技强国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把努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作为重中之重。知识作为创新的关键要素,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国家科技突破、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特别是在当前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的紧要关头,以知识、智力、创意为载体的脑力劳动对经济发展、关键技术攻关的促进作用越发强大,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形态已经体现出较强的知识经济的特征,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3年04期 v.41;No.38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储节旺;
<正>当今世界,创新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实质,世界主要科技强国把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把努力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作为重中之重。知识作为创新的关键要素,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国家科技突破、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特别是在当前数字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的紧要关头,以知识、智力、创意为载体的脑力劳动对经济发展、关键技术攻关的促进作用越发强大,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形态已经体现出较强的知识经济的特征,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3年04期 v.41;No.38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储节旺;李佳轩;
【目的/意义】本文探讨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种群间的协同共生演化机理,通过构建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所的共生模型,分析不同共生模式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演化发展。【方法/过程】对不同共生模式下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引入产学研创新指数作为数据来源,对共生模式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仿真实验发现在知识生态系统下知识种群间的共生模式是可以逐步引导转化的,每一种知识种群的发展除了受到初始密度、发展速度的影响,还受到共生环境中其他种群的影响,而互惠共生模式是维持知识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并发现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企业快速增长的规模并不能决定其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对于整个知识生态体系而言,共生模式的合理选择是知识种群协同共生的重要条件。【创新/局限】将不同知识主体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协同共生路径予以分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提供参考经验。
2023年04期 v.41;No.380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储节旺;李佳轩;
【目的/意义】本文探讨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种群间的协同共生演化机理,通过构建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所的共生模型,分析不同共生模式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演化发展。【方法/过程】对不同共生模式下产学研合作创新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引入产学研创新指数作为数据来源,对共生模式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仿真实验发现在知识生态系统下知识种群间的共生模式是可以逐步引导转化的,每一种知识种群的发展除了受到初始密度、发展速度的影响,还受到共生环境中其他种群的影响,而互惠共生模式是维持知识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并发现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企业快速增长的规模并不能决定其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对于整个知识生态体系而言,共生模式的合理选择是知识种群协同共生的重要条件。【创新/局限】将不同知识主体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的协同共生路径予以分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提供参考经验。
2023年04期 v.41;No.380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储节旺;李佳轩;唐亮亮;
【目的/意义】研究提出了元宇宙视域下的知识生态系统,详细分析元宇宙知识生态系统视域下的要素、机理,弥补了知识管理领域对于虚拟知识理论与虚实知识生态系统探讨的不足。【方法/过程】通过对知识主体、知识环境、知识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元宇宙对知识生态系统的冲击并提出其全新的运行机理,并对元宇宙知识生态系统在未来研究的方向予以展望。【结果/结论】元宇宙的出现使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虚实两种知识生态系统间的知识流动交互成为常态,多源知识与多种类型的知识主体使知识管理的边界延展到了虚拟领域。【创新/局限】对元宇宙视域下的知识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但由于元宇宙仍处于诞生初期,其理论与实践案例较为缺乏,难以进行实证分析。
2023年04期 v.41;No.380 10-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储节旺;李佳轩;唐亮亮;
【目的/意义】研究提出了元宇宙视域下的知识生态系统,详细分析元宇宙知识生态系统视域下的要素、机理,弥补了知识管理领域对于虚拟知识理论与虚实知识生态系统探讨的不足。【方法/过程】通过对知识主体、知识环境、知识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元宇宙对知识生态系统的冲击并提出其全新的运行机理,并对元宇宙知识生态系统在未来研究的方向予以展望。【结果/结论】元宇宙的出现使知识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虚实两种知识生态系统间的知识流动交互成为常态,多源知识与多种类型的知识主体使知识管理的边界延展到了虚拟领域。【创新/局限】对元宇宙视域下的知识生态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但由于元宇宙仍处于诞生初期,其理论与实践案例较为缺乏,难以进行实证分析。
2023年04期 v.41;No.380 10-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吴若航;储节旺;
【目的/意义】研究知识付费在线课程的试用者转移行为需求特征对于提升知识付费在线课程产品质量,以及促进知识学习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哔哩哔哩课堂”的为研究对象,提取各学习分区试看课程的19429条有效评论数据,构建知识付费在线课程试用者转移行为需求特征体系;通过各分区的需求特征可视化,比较不同分区的需求特征差异;通过提取消极评论数据,多维度揭示阻碍试用者转移行为的负面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知识付费在线课程试用者转移行为需求特征解析为“主讲人需求”“课程需求”“平台需求”“个人需求”4类基本需求,不同分区的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用户的负面反馈主要集中于对于课程维度。【创新/局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较为局限,研究数据的全面性有待提升,未来将针对知识付费在线课程的整体内容以及整体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 吴若航;储节旺;
【目的/意义】研究知识付费在线课程的试用者转移行为需求特征对于提升知识付费在线课程产品质量,以及促进知识学习平台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哔哩哔哩课堂”的为研究对象,提取各学习分区试看课程的19429条有效评论数据,构建知识付费在线课程试用者转移行为需求特征体系;通过各分区的需求特征可视化,比较不同分区的需求特征差异;通过提取消极评论数据,多维度揭示阻碍试用者转移行为的负面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知识付费在线课程试用者转移行为需求特征解析为“主讲人需求”“课程需求”“平台需求”“个人需求”4类基本需求,不同分区的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用户的负面反馈主要集中于对于课程维度。【创新/局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较为局限,研究数据的全面性有待提升,未来将针对知识付费在线课程的整体内容以及整体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 储节旺;李佳轩;
【目的/意义】虚拟知识社区是知识共享的主要平台,但是虚拟知识社区目前存在用户参与度较低、知识辐射面较窄等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知识共享策略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用户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影响,以提高知识社区用户知识共享水平。【方法/过程】研究主要采用无标度理论与博弈论相结合,通过调整不同因素的初始值分析在无标度网络上用户间知识共享策略的选择与转变,以此得出影响用户采取不同知识共享策略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知识储备能力、知识外化能力、知识共享的收益、知识共享成本等均对用户知识共享策略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从虚拟知识社区的网络结构来看,网络规模与节点中心度也是影响用户采取不同知识共享策略的主要因素。【创新/局限】研究采取无标度网络理论与动态博弈论的方法,将复杂网络结构引入知识共享策略的研究中,有效分析虚拟知识社区中用户之间知识共享策略的多次演变过程,丰富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
2023年04期 v.41;No.380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 储节旺;李佳轩;
【目的/意义】虚拟知识社区是知识共享的主要平台,但是虚拟知识社区目前存在用户参与度较低、知识辐射面较窄等问题。本文通过构建知识共享策略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用户知识共享策略选择的影响,以提高知识社区用户知识共享水平。【方法/过程】研究主要采用无标度理论与博弈论相结合,通过调整不同因素的初始值分析在无标度网络上用户间知识共享策略的选择与转变,以此得出影响用户采取不同知识共享策略的主要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知识储备能力、知识外化能力、知识共享的收益、知识共享成本等均对用户知识共享策略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从虚拟知识社区的网络结构来看,网络规模与节点中心度也是影响用户采取不同知识共享策略的主要因素。【创新/局限】研究采取无标度网络理论与动态博弈论的方法,将复杂网络结构引入知识共享策略的研究中,有效分析虚拟知识社区中用户之间知识共享策略的多次演变过程,丰富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
2023年04期 v.41;No.380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 王秉;徐方廷;黄锐;王渊洁;
【目的/意义】应急情报是应急管理的关键支撑,推动应急情报工作增质提效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区块链技术为优化应急情报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动力。因此,开展区块链赋能视角下的应急情报工作研究意义重大。【方法/过程】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分析区块链与应急情报工作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应急情报工作模型,并解析其内涵。最后,立足应急情报工作全生命周期,分析区块链赋能视角下的应急情报工作模型优势。【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区块链的优势、特点与应急情报工作存在高度契合,可为应急情报工作优化赋能。区块链赋能应急情报工作贯穿于应急情报工作全周期,覆盖应急情报采集、处理、加工、组织、分析和交互6大方面,可实现应急情报高效采集、安全储存、全域共享和快速溯源。【创新/局限】在应急情报工作模型构建中融入区块链思想,充分考虑应急情报工作对时效性、安全性、可追溯性和隐私保护的需求,但缺少对所构理论模型的实例分析和应用检验。
2023年04期 v.41;No.380 35-4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王秉;徐方廷;黄锐;王渊洁;
【目的/意义】应急情报是应急管理的关键支撑,推动应急情报工作增质提效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区块链技术为优化应急情报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动力。因此,开展区块链赋能视角下的应急情报工作研究意义重大。【方法/过程】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分析区块链与应急情报工作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应急情报工作模型,并解析其内涵。最后,立足应急情报工作全生命周期,分析区块链赋能视角下的应急情报工作模型优势。【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区块链的优势、特点与应急情报工作存在高度契合,可为应急情报工作优化赋能。区块链赋能应急情报工作贯穿于应急情报工作全周期,覆盖应急情报采集、处理、加工、组织、分析和交互6大方面,可实现应急情报高效采集、安全储存、全域共享和快速溯源。【创新/局限】在应急情报工作模型构建中融入区块链思想,充分考虑应急情报工作对时效性、安全性、可追溯性和隐私保护的需求,但缺少对所构理论模型的实例分析和应用检验。
2023年04期 v.41;No.380 35-4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谭春辉;刁斐;易亚;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该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发生机制,既有助于补充该情境下的信息偶遇研究,同时可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提高信息偶遇效能及平台优化信息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方法/过程】首先,选取15名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质性编码,识别出影响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7个因素,并结合学术社交网络实际情境及相关成熟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以标准化量表搜集到276份有效样本,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结论】通过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得到3个维度下的7个主范畴,它们分别是用户维度(学术素养、性格特点、情景状态、感知有用性)、信息维度(信息质量、信息形式)和环境维度(平台环境)。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情景状态和感知有用性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性格特点、学术素养、平台环境和信息形式则可以通过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进而间接影响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创新/局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后续考虑运用其他的实证方法、基于多维数据进一步予以论证。
2023年04期 v.41;No.380 41-5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谭春辉;刁斐;易亚;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该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发生机制,既有助于补充该情境下的信息偶遇研究,同时可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提高信息偶遇效能及平台优化信息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方法/过程】首先,选取15名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质性编码,识别出影响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7个因素,并结合学术社交网络实际情境及相关成熟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以标准化量表搜集到276份有效样本,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结论】通过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最终得到3个维度下的7个主范畴,它们分别是用户维度(学术素养、性格特点、情景状态、感知有用性)、信息维度(信息质量、信息形式)和环境维度(平台环境)。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情景状态和感知有用性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性格特点、学术素养、平台环境和信息形式则可以通过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进而间接影响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创新/局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了学术社交网络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后续考虑运用其他的实证方法、基于多维数据进一步予以论证。
2023年04期 v.41;No.380 41-5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何彦青;陈光云;兰天;李岩;郭航程;
【目的/意义】PDF文档能够如实地保存原文档的内容和外观,但是也给文档的解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为全面、自动地挖掘多语科技论文的文本信息,本文对多语论文PDF文档的有效解析和知识抽取方法进行了探究。【方法/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Rule-Faster-RCNN的多语科技论文PDF文档结构框架元素的解析方法,将科技论文全文的结构框架元素分为文本元素和图表元素,采用规则辅以Faster-RCNN深度学习方法分别进行提取,其中规则方法利用论文行文版式特点识别文字框架元素和图表元素,深度学习方法将图表识别看作目标检测构建Faster-RCNN网络来补充规则方法的不足。【结果/结论】经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PDF解析方法优于基准方法,成功地获取了科技论文的有效全文知识。【创新/局限】本文采用规则辅以深度学习方法更为精细地将多语科技论文的全文文档结构框架元素进行了提取,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然而限于PDF文档的复杂程度,表元素仅作为图片进行了提取,未能深入到表格内部的文本信息。
2023年04期 v.41;No.380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7K] - 何彦青;陈光云;兰天;李岩;郭航程;
【目的/意义】PDF文档能够如实地保存原文档的内容和外观,但是也给文档的解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为全面、自动地挖掘多语科技论文的文本信息,本文对多语论文PDF文档的有效解析和知识抽取方法进行了探究。【方法/过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Rule-Faster-RCNN的多语科技论文PDF文档结构框架元素的解析方法,将科技论文全文的结构框架元素分为文本元素和图表元素,采用规则辅以Faster-RCNN深度学习方法分别进行提取,其中规则方法利用论文行文版式特点识别文字框架元素和图表元素,深度学习方法将图表识别看作目标检测构建Faster-RCNN网络来补充规则方法的不足。【结果/结论】经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PDF解析方法优于基准方法,成功地获取了科技论文的有效全文知识。【创新/局限】本文采用规则辅以深度学习方法更为精细地将多语科技论文的全文文档结构框架元素进行了提取,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然而限于PDF文档的复杂程度,表元素仅作为图片进行了提取,未能深入到表格内部的文本信息。
2023年04期 v.41;No.380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7K] - 操玉杰;刘思岩;易明;贺满;
【目的/意义】构建一种有效的交叉领域认知结构分析框架,以揭示具备多重角色的领域核心学科与主题,提升研究人员和管理部门对研究领域的整体认知能力。【方法/过程】结合交叉领域认知需求构建以“学科-关键词”二模网络为核心的认知结构分析框架,从知识单元、知识关系和知识群三个层次和学科、主题两个维度,对异质网络和同质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研究领域的认知特征,并在“新冠肺炎”领域开展实证。【结果/结论】相较于同质网络,本文分析框架:(1)支持知识单元的多重特征解读,发现大部分共现热度高的学科同时也具备知识贡献大特征,多数处于交叉领域核心位置的关键词同时也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2)可挖掘知识关系的连接内容,能进一步解析学科共现所共同研究的主题和同时研究知识组合的学科。(3)能发现共词群与学科群间的关联,发现学科-关键词群是学科群和共词群的中间层,连接两者形成总分关系。【创新/局限】本研究为系统挖掘交叉领域认知结构和深入理解核心内容的多重特征提供了方法支持。在社群发现方法和认知维度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023年04期 v.41;No.380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 操玉杰;刘思岩;易明;贺满;
【目的/意义】构建一种有效的交叉领域认知结构分析框架,以揭示具备多重角色的领域核心学科与主题,提升研究人员和管理部门对研究领域的整体认知能力。【方法/过程】结合交叉领域认知需求构建以“学科-关键词”二模网络为核心的认知结构分析框架,从知识单元、知识关系和知识群三个层次和学科、主题两个维度,对异质网络和同质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研究领域的认知特征,并在“新冠肺炎”领域开展实证。【结果/结论】相较于同质网络,本文分析框架:(1)支持知识单元的多重特征解读,发现大部分共现热度高的学科同时也具备知识贡献大特征,多数处于交叉领域核心位置的关键词同时也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2)可挖掘知识关系的连接内容,能进一步解析学科共现所共同研究的主题和同时研究知识组合的学科。(3)能发现共词群与学科群间的关联,发现学科-关键词群是学科群和共词群的中间层,连接两者形成总分关系。【创新/局限】本研究为系统挖掘交叉领域认知结构和深入理解核心内容的多重特征提供了方法支持。在社群发现方法和认知维度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2023年04期 v.41;No.380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 贾微微;李晗;别永越;张浩瑜;
【目的/意义】从感知价值视角系统解构社交机器人智慧信息服务用户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及效应机制,优化社交机器人服务体验,为提升数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智能信息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结合媒介等同理论和元分析,对63篇代表性文献257个效应值进行归纳诠释,解构社交机器人智慧信息服务价值感知路径及服务效果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社交机器人信息媒介对服务效果的影响通过双价值路径实现:更高水平拟人化、功能属性、用户媒介关系、社会影响增加感知利益提高服务效果。较低水平用户媒介关系、社会影响增加感知风险降低服务效果。社交机器人类型及应用领域在信息服务价值感知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创新/局限】厘清了社交机器人信息媒介的效应机制,解构了智慧信息服务用户感知价值的内在理论逻辑,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对智慧信息媒介效应边界的探索。
2023年04期 v.41;No.380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贾微微;李晗;别永越;张浩瑜;
【目的/意义】从感知价值视角系统解构社交机器人智慧信息服务用户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权衡及效应机制,优化社交机器人服务体验,为提升数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智能信息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结合媒介等同理论和元分析,对63篇代表性文献257个效应值进行归纳诠释,解构社交机器人智慧信息服务价值感知路径及服务效果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社交机器人信息媒介对服务效果的影响通过双价值路径实现:更高水平拟人化、功能属性、用户媒介关系、社会影响增加感知利益提高服务效果。较低水平用户媒介关系、社会影响增加感知风险降低服务效果。社交机器人类型及应用领域在信息服务价值感知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创新/局限】厘清了社交机器人信息媒介的效应机制,解构了智慧信息服务用户感知价值的内在理论逻辑,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拓展对智慧信息媒介效应边界的探索。
2023年04期 v.41;No.380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霍亮;张锦文;张婷婷;
【目的/意义】构建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体系,旨在满足公共信息需求及提升信息公开质量。【方法/过程】就标准缺失问题开展研究,阐述了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体系设计原则,提出由主体层、时间层以及标准层构建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的内容三维框架,在参考相关标准文件及文献成果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结果/结论】构建了以基础通用标准、信息提供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标准三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框架,对我国进一步制定信息公开质量标准及打造服务型政府打造提供借鉴意义。【创新/局限】弥补了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上缺失标准体系的问题,完善了标准化体系,为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建设提供质量保障。未来将会对标准体系进行深入验证与实证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霍亮;张锦文;张婷婷;
【目的/意义】构建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体系,旨在满足公共信息需求及提升信息公开质量。【方法/过程】就标准缺失问题开展研究,阐述了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体系设计原则,提出由主体层、时间层以及标准层构建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的内容三维框架,在参考相关标准文件及文献成果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结果/结论】构建了以基础通用标准、信息提供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标准三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体系框架,对我国进一步制定信息公开质量标准及打造服务型政府打造提供借鉴意义。【创新/局限】弥补了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质量上缺失标准体系的问题,完善了标准化体系,为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建设提供质量保障。未来将会对标准体系进行深入验证与实证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 姚毓春;李冰;
【目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再生产问题,有利于我国在大变局之中加速引领数字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方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对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数字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再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是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本质是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信息将会深度嵌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有效提高社会再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暴露出诸多信息安全问题;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重点确保信息安全。【创新/局限】本文从动能转换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再生产,并落脚到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研究视角新颖,但侧重于理论分析,后续研究需要加强实证分析。
2023年04期 v.41;No.38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姚毓春;李冰;
【目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再生产问题,有利于我国在大变局之中加速引领数字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方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对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数字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再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是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本质是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信息将会深度嵌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有效提高社会再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会暴露出诸多信息安全问题;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重点确保信息安全。【创新/局限】本文从动能转换视角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再生产,并落脚到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研究视角新颖,但侧重于理论分析,后续研究需要加强实证分析。
2023年04期 v.41;No.380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孙圣雄;殷俊;
【目的/意义】探究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方法,促进数字艺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方法/过程】阐释数字艺术、数据资产、数字信任和主权区块链等概念和相关理论,分析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问题和瓶颈,梳理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形成及流转运行过程,提炼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要素,基于主权区块链构建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结果/结论】该体系能解决数字艺术产业数据信任问题,促进数据流通进而充分释放数字艺术产品价值,有效保护主体权利并调动相关利益圈层积极性,促进数字艺术创新从而实现数据资产价值创造。【创新/局限】丰富了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方法,但还存在对数据资产管理要素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2023年04期 v.41;No.380 99-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孙圣雄;殷俊;
【目的/意义】探究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方法,促进数字艺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方法/过程】阐释数字艺术、数据资产、数字信任和主权区块链等概念和相关理论,分析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问题和瓶颈,梳理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形成及流转运行过程,提炼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要素,基于主权区块链构建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结果/结论】该体系能解决数字艺术产业数据信任问题,促进数据流通进而充分释放数字艺术产品价值,有效保护主体权利并调动相关利益圈层积极性,促进数字艺术创新从而实现数据资产价值创造。【创新/局限】丰富了数字艺术产业数据资产管理方法,但还存在对数据资产管理要素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2023年04期 v.41;No.380 99-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王啸;黄懿慧;吴秋荻;
【目的/意义】本研究明确区分了两类政府风险信息发布策略,即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解释”策略和以信息为中心的IDEA风险传播模型。【方法/过程】通过一项以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为风险背景的随机实验,探索不同信息发布策略对公众关于国产疫苗的风险感知、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相较于“解释”策略,政府监管部门如若采用IDEA框架,能够有效降低公众对国产疫苗的风险感知,并提升其风险接受度和行为意向;两类策略的效果差异主要源自“解释”策略造成了公众对国产疫苗负面认知的加深和行为决策的趋于保守;此外,信息发布策略与人口统计特征之间并无显著的交互效应,即IDEA框架可满足来自多元文化群体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创新/局限】为“独白”到“对话”的风险传播转向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基础,也首次在中国本土风险语境下证实了IDEA模型的有效性和跨文化可移植性,对公共健康风险下政府信息发布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23年04期 v.41;No.380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王啸;黄懿慧;吴秋荻;
【目的/意义】本研究明确区分了两类政府风险信息发布策略,即以传播者为中心的“解释”策略和以信息为中心的IDEA风险传播模型。【方法/过程】通过一项以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为风险背景的随机实验,探索不同信息发布策略对公众关于国产疫苗的风险感知、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相较于“解释”策略,政府监管部门如若采用IDEA框架,能够有效降低公众对国产疫苗的风险感知,并提升其风险接受度和行为意向;两类策略的效果差异主要源自“解释”策略造成了公众对国产疫苗负面认知的加深和行为决策的趋于保守;此外,信息发布策略与人口统计特征之间并无显著的交互效应,即IDEA框架可满足来自多元文化群体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创新/局限】为“独白”到“对话”的风险传播转向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基础,也首次在中国本土风险语境下证实了IDEA模型的有效性和跨文化可移植性,对公共健康风险下政府信息发布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023年04期 v.41;No.380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顾子慧;刘桂锋;刘琼;
【目的/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数据为疫情分析、管控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撑,为实现新冠肺炎科学数据的价值最大化,有必要构建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元数据框架。【方法/过程】文章以Re3data.org中的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为例,在对科学数据集元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后,构建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元数据框架,利用Protégé软件实现科学数据集本体构建,并借助图数据库Neo4j对所构建的知识图谱进行存储。【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对Re3data.org中的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元数据进行关联融合,将元数据转化为多元化的数据存储及展示形式。【创新/局限】实现了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知识图谱的构建,并且在图谱之中进行实体及其关系的查询检索和推理,细粒度地创建了科学数据集本体中各个部分属性、实体之间的关联,未来还应侧重跨平台科学数据集元数据的关联与融合。
2023年04期 v.41;No.380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 顾子慧;刘桂锋;刘琼;
【目的/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学数据为疫情分析、管控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撑,为实现新冠肺炎科学数据的价值最大化,有必要构建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元数据框架。【方法/过程】文章以Re3data.org中的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为例,在对科学数据集元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后,构建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元数据框架,利用Protégé软件实现科学数据集本体构建,并借助图数据库Neo4j对所构建的知识图谱进行存储。【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对Re3data.org中的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元数据进行关联融合,将元数据转化为多元化的数据存储及展示形式。【创新/局限】实现了新冠肺炎科学数据集知识图谱的构建,并且在图谱之中进行实体及其关系的查询检索和推理,细粒度地创建了科学数据集本体中各个部分属性、实体之间的关联,未来还应侧重跨平台科学数据集元数据的关联与融合。
2023年04期 v.41;No.380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 刘国斌;李岱霖;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必然要求、转变乡村治理方式的必由之路,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内在逻辑、必要性及可行性、阻力,进而提出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紧密关联、不可分割,二者互动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可行性条件支撑。但是,仍面临农村数字发展环境相对较差、数据支撑平台建设难度较大、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质量不高、乡村数字化人才供给短板依然突出、数字化信息服务质量不高等阻力,需要改善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构建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的数据支撑平台、重点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加大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而促进二者互动发展。【创新/局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互动发展的角度拓展了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内容,但欠缺实证度量,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2023年04期 v.41;No.380 127-13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刘国斌;李岱霖;
【目的/意义】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必然选择、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必然要求、转变乡村治理方式的必由之路,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内在逻辑、必要性及可行性、阻力,进而提出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结论】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紧密关联、不可分割,二者互动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可行性条件支撑。但是,仍面临农村数字发展环境相对较差、数据支撑平台建设难度较大、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质量不高、乡村数字化人才供给短板依然突出、数字化信息服务质量不高等阻力,需要改善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构建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互动发展的数据支撑平台、重点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加大乡村数字人才培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进而促进二者互动发展。【创新/局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互动发展的角度拓展了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内容,但欠缺实证度量,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2023年04期 v.41;No.380 127-13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张喜艳;郭晓桃;程康明;高嵩;
【目的/意义】探究数字化深阅读的现实困境,提出数字化深阅读的促进策略。【方法/过程】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187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逐行编码,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归纳出数字化深阅读的困境。【结果/结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编码得到43个初始概念、23基本范畴、12个主范畴、4个维度。发现数字化深阅读的困境聚焦于阅读内容、阅读媒介、阅读主体和阅读环境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数字化深阅读的策略。【创新/局限】研究归纳了数字化深阅读的现实困境,基于困境提出数字化深阅读的促进策略,对于提升数字化阅读质量、推动数字化深阅读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将以深阅读用户为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张喜艳;郭晓桃;程康明;高嵩;
【目的/意义】探究数字化深阅读的现实困境,提出数字化深阅读的促进策略。【方法/过程】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187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逐行编码,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归纳出数字化深阅读的困境。【结果/结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编码得到43个初始概念、23基本范畴、12个主范畴、4个维度。发现数字化深阅读的困境聚焦于阅读内容、阅读媒介、阅读主体和阅读环境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数字化深阅读的策略。【创新/局限】研究归纳了数字化深阅读的现实困境,基于困境提出数字化深阅读的促进策略,对于提升数字化阅读质量、推动数字化深阅读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将以深阅读用户为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俞立平;周朦朦;李隆铖;
【目的/意义】基于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期刊分区研究一直较少受到关注,研究各区域特征有助于了解每类期刊的特点,并为期刊的长期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传统回归和分位数回归两种方法研究总体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关系,然后将期刊基于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关系进行分类,最后运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各个区域的特征。【结果/结论】期刊的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从总体看呈倒U型关系;基于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期刊分类方法对每个区的期刊进行评价发现:Ⅱ区最佳,Ⅰ区次之,Ⅳ区较弱,Ⅲ区最弱;高载文量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大部分高影响因子期刊载文量较大;不同区域期刊在载文策略上有所不同且期刊质量差距较大。【创新/局限】这种期刊分区方法可以直观地表征期刊的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在该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直观地看出4个分区的优劣,推进了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拓宽期刊分类方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023年04期 v.41;No.380 141-14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俞立平;周朦朦;李隆铖;
【目的/意义】基于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期刊分区研究一直较少受到关注,研究各区域特征有助于了解每类期刊的特点,并为期刊的长期健康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通过传统回归和分位数回归两种方法研究总体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关系,然后将期刊基于载文量与影响因子关系进行分类,最后运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各个区域的特征。【结果/结论】期刊的载文量与影响因子从总体看呈倒U型关系;基于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的期刊分类方法对每个区的期刊进行评价发现:Ⅱ区最佳,Ⅰ区次之,Ⅳ区较弱,Ⅲ区最弱;高载文量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大部分高影响因子期刊载文量较大;不同区域期刊在载文策略上有所不同且期刊质量差距较大。【创新/局限】这种期刊分区方法可以直观地表征期刊的载文量和影响因子在该领域中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直观地看出4个分区的优劣,推进了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拓宽期刊分类方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023年04期 v.41;No.380 141-14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严炜炜;李蓝青;
【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虚拟社区中基于问答交互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跨社区、跨学科的差异分析,为各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知识交流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知乎、小木虫、CSDN、经管之家等虚拟社区及其中的编程语言、金融学2个学科版块,结合熵权法计算的社区学科问答综合度量,建立多元虚拟社区问答交互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社区学科的相对知识交流效率,并进行跨社区和跨学科的比较。【结果/结论】多元虚拟社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且社区规模对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跨社区层面,综合性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垂直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跨学科层面,经管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创新/局限】本研究突破学科差异视角,从社区类型本质差异切入,开展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问答交流效率差异分析,以指导不同类型虚拟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建设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科范围,且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分析。
2023年04期 v.41;No.380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严炜炜;李蓝青;
【目的/意义】通过对不同类型虚拟社区中基于问答交互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跨社区、跨学科的差异分析,为各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知识交流支撑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知乎、小木虫、CSDN、经管之家等虚拟社区及其中的编程语言、金融学2个学科版块,结合熵权法计算的社区学科问答综合度量,建立多元虚拟社区问答交互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社区学科的相对知识交流效率,并进行跨社区和跨学科的比较。【结果/结论】多元虚拟社区整体规模效率较高,但纯技术效率有待提高,且社区规模对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跨社区层面,综合性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垂直社区的知识交流效率;跨学科层面,经管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高于理工类学科的知识交流效率。【创新/局限】本研究突破学科差异视角,从社区类型本质差异切入,开展不同类型社区之间的问答交流效率差异分析,以指导不同类型虚拟社区准确定位并优化建设模式。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科范围,且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与情感分析。
2023年04期 v.41;No.380 14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丁浩;刘清;齐江蕾;胡广伟;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发展,大量虚假信息的滋生与传播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收集谣言发生后的传播特征进行识别。为了在早期更准确地发现谣言,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深度语义知识的谣言识别模型。【方法/过程】本文通过使用Transformer和Multi-head注意力抽取舆情信息深层结构的复杂特征,融合了文档结构及上下文语义知识表征,以提高早期识别虚假舆论信息准确率来及时防止谣言传播扩散。【结果/结论】本文通过在各个平台的真实数据集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较现有基线方法的准确率最少提升了5.6%,最大提高了24.6%。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通过对早期谣言文本的事实验证,提高模型识别谣言的准确性以在早期阶段阻断谣言传播。【创新/局限】本文谣言识别模型在BERT-Base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舆情文本语义知识特征表征,能有效提高早期谣言的识别准确度,但目前尚未考虑谣言传播者个性化特征如社会标签、行为信息等,如何融合更多传播者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丁浩;刘清;齐江蕾;胡广伟;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发展,大量虚假信息的滋生与传播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收集谣言发生后的传播特征进行识别。为了在早期更准确地发现谣言,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深度语义知识的谣言识别模型。【方法/过程】本文通过使用Transformer和Multi-head注意力抽取舆情信息深层结构的复杂特征,融合了文档结构及上下文语义知识表征,以提高早期识别虚假舆论信息准确率来及时防止谣言传播扩散。【结果/结论】本文通过在各个平台的真实数据集进行训练和识别实验,较现有基线方法的准确率最少提升了5.6%,最大提高了24.6%。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可通过对早期谣言文本的事实验证,提高模型识别谣言的准确性以在早期阶段阻断谣言传播。【创新/局限】本文谣言识别模型在BERT-Base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舆情文本语义知识特征表征,能有效提高早期谣言的识别准确度,但目前尚未考虑谣言传播者个性化特征如社会标签、行为信息等,如何融合更多传播者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3年04期 v.41;No.380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王成文;熊励;
【目的/意义】通过知识图谱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知识表示与推理,以驱动辅助诊疗应用,促进医疗知识的有效融合和充分利用。【方法/过程】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首先采用BiLSTM-CRF和TF-IDF识别病例信息中的症状词汇,通过哈工大同义词林扩充症状词,并运用词汇相似度从在线本体提取可重用的概念及层次关系。然后基于RDFlib本体自动化策略构建医疗知识图谱。以最新版的诊疗方案为依据,设计SWRL规则,通过推理规则和neo4j进行病例分型、医疗方案生成和诊疗知识的可视化。【结果/结论】基于68条SWRL推理规则推断出6类人员的类型和基于13类主要治疗方案的中西医组合治疗措施,也实现了症状、诊疗方案等数据和知识的融合。【创新/局限】融合实际病例症状和在线本体知识,将诊疗方案作为知识图谱推理规则的依据,从数智化角度实现医疗知识表示和推理。仍需进一步扩充病例特征与实际的治疗措施,为智能辅助诊疗提供更丰富的依据。
2023年04期 v.41;No.380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 王成文;熊励;
【目的/意义】通过知识图谱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知识表示与推理,以驱动辅助诊疗应用,促进医疗知识的有效融合和充分利用。【方法/过程】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首先采用BiLSTM-CRF和TF-IDF识别病例信息中的症状词汇,通过哈工大同义词林扩充症状词,并运用词汇相似度从在线本体提取可重用的概念及层次关系。然后基于RDFlib本体自动化策略构建医疗知识图谱。以最新版的诊疗方案为依据,设计SWRL规则,通过推理规则和neo4j进行病例分型、医疗方案生成和诊疗知识的可视化。【结果/结论】基于68条SWRL推理规则推断出6类人员的类型和基于13类主要治疗方案的中西医组合治疗措施,也实现了症状、诊疗方案等数据和知识的融合。【创新/局限】融合实际病例症状和在线本体知识,将诊疗方案作为知识图谱推理规则的依据,从数智化角度实现医疗知识表示和推理。仍需进一步扩充病例特征与实际的治疗措施,为智能辅助诊疗提供更丰富的依据。
2023年04期 v.41;No.380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 赵丹;王俭;徐海玲;
【目的/意义】本文构建了视频媒体平台的多群体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揭示了不同群体用户行为的显著特征以及画像之间的关联性关系,为优化视频媒体的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深度剖析用户画像的内涵、标签体系和算法,获取豆瓣电影网站上用户的评论数据,应用k-means算法对豆瓣电影用户群体进行聚类得到用户画像,依据数据标签构建资源画像,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算法,对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进行相关性分析,深层次挖掘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之间潜在关系,最终实现用户画像的精准刻画。【结果/结论】在大数据时代,基于用户画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用户群体聚类,探究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帮助视频媒体全面了解用户信息。【创新/局限】通过对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的关联性关系进行研究,能够实现视频媒体资源的精准推荐,后续研究可继续探讨不同内容主题的视频中用户画像与资源画像的关联性关系。
2023年04期 v.41;No.380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 赵丹;王俭;徐海玲;
【目的/意义】本文构建了视频媒体平台的多群体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揭示了不同群体用户行为的显著特征以及画像之间的关联性关系,为优化视频媒体的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深度剖析用户画像的内涵、标签体系和算法,获取豆瓣电影网站上用户的评论数据,应用k-means算法对豆瓣电影用户群体进行聚类得到用户画像,依据数据标签构建资源画像,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算法,对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进行相关性分析,深层次挖掘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之间潜在关系,最终实现用户画像的精准刻画。【结果/结论】在大数据时代,基于用户画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用户群体聚类,探究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帮助视频媒体全面了解用户信息。【创新/局限】通过对用户画像和资源画像的关联性关系进行研究,能够实现视频媒体资源的精准推荐,后续研究可继续探讨不同内容主题的视频中用户画像与资源画像的关联性关系。
2023年04期 v.41;No.380 17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 许孝君;徐林忠;王晓丽;
【目的/意义】对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可以为政府各部门提升我国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业务流程构建了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价值实现过程,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四个维度,设计了包含信息安全、服务体验、用户信用、支付风险、系统性能和运行效能六个层面的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生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发展整体相对良好,但信息安全和支付风险问题仍存在,移动支付用户的信用水平亟待提升。【创新/局限】本文首次构建出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并从信息生态视角对该系统的整体生态性水平进行了全面多维度的分析与评价,后续可对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023年04期 v.41;No.380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许孝君;徐林忠;王晓丽;
【目的/意义】对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可以为政府各部门提升我国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业务流程构建了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价值实现过程,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四个维度,设计了包含信息安全、服务体验、用户信用、支付风险、系统性能和运行效能六个层面的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生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发展整体相对良好,但信息安全和支付风险问题仍存在,移动支付用户的信用水平亟待提升。【创新/局限】本文首次构建出移动支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并从信息生态视角对该系统的整体生态性水平进行了全面多维度的分析与评价,后续可对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023年04期 v.41;No.380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