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科学

专论

  • 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朱学芳;邢绍艳;

    【目的/意义】为了改善传统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更好地体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用户需求,在用户贡献指标的基础上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GA-BPNN模型用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方法/过程】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征询用户意见,提炼影响服务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初步评价模型。然后采集样本,以灰色关联度表征服务质量评价结果。最后应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分析GA-BPNN模型及标准BPNN模型的表现优劣。【结果/结论】GA优化后的BPNN的性能得到改善,预测值更接近真实值,容错性高,稳定性好,期望对高校及其他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服务质量评价及服务创新研究有参考作用。【创新/局限】提出一种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局限是调查数据覆盖范围不够全面。

    2022年03期 v.40;No.367 3-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基于文献循证的文物信息资源主题图谱构建研究

    高劲松;沈瑞玲;付家炜;

    【目的/意义】如何对文献类文物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利用,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并进行可视化展示,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文物信息资源的关键环节。【过程/方法】采用文献循证的方法,对文物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而后基于文物信息资源本体模型构建知识图谱,以力导向图的形式对文物信息资源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实现了对敦煌壁画领域的文献资源的可视化展示,并根据知识图谱对作者和机构之间研究兴趣的相似度进行挖掘。【创新/局限】本文基于文献循证视角,提出了文物信息资源主题图谱构建方法,并以学术类文献为例开展了面向敦煌壁画领域主题图谱构建与应用的实证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文献循证的数据来源,对文物信息资源文献循证的策略与方法做进一步完善。

    2022年03期 v.40;No.367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6K]

理论研究

  • 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

    刘国斌;祁伯洋;

    【目的/意义】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有利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县域综合治理能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县域数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文献分析,系统阐述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必要性、可行性、困境、作用机制及推进方式。【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需要全面推进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促进县域智慧产业发展、深化县域政府云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加快县域城镇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局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丰富了相关研究内容,但偏向于理论性分析,后续研究需要在实证方面加强。

    2022年03期 v.40;No.367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 基于知识关联的金融竞争情报保障模式研究

    蒋恺;

    【目的/意义】因为一些企业会采用非法手段入侵信息系统,非法获取竞争情报。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访问异常的检测效率,研究了知识关联视角下金融竞争情报保障模式。为了保障情报信息安全,在知识关联视角下研究金融竞争情报保障模式。【方法/过程】通过构建的两种机制来保护信息安全:第一重构建基于知识关联挖掘建立情报数据库入侵防护机制,通过入侵检测阻止非法入侵。第二重构建金融竞争情报数据库加密保障机制,给情报数据库进行RSA(RSA Public Key System)和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混合加密。非法用户即使突破第一重保护,也能保障数据不被窃取。【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第一重防护下,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大部分吻合,仅有1名入侵者成功登录。第二重加密保障下,该入侵者破解金融企业情报密文失败,证明此次研究模式成功阻止了情报泄露,保障了情报安全。【创新/局限】但由于本次测试攻击类型较少,而实际情况所使用的攻击方式要更多,因此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测试,扩大模式适用性和应用性。

    2022年03期 v.40;No.36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研究

    李宇佳;胡漠;

    【目的/意义】学术新媒体的产生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了学术资源流转和共享的新途径。为保障学术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探析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不可或缺。【方法/过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结合学术新媒体知识产生的流程,析出了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的构成要素,并探析其协同价值共创模式及该模式的驱动路径。【结果/结论】学术新媒体信息生态链多元主体协同价值共创模式包含协同价值共创主体、协同价值共创客体、协同价值共创环境、协同价值共创技术四个主要方面,并提出了协同转化、结构优化、风险规避、技术共享四种驱动路径。【创新/局限】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整体框架,对多元主体内部如何通过协同及实现价值共创还需进一步研究。

    2022年03期 v.40;No.367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 跨组织医疗健康大数据聚合与案例知识推理方法研究

    顾天阳;赵旺;曹林;

    【目的/意义】医疗健康大数据为智慧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和低效的知识服务方法严重阻碍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如何通过医疗健康大数据深度聚合和动态知识服务,实现面向全方位全周期智慧医疗服务的知识管理创新成为当前医疗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方法/过程】介绍了一种面向大规模多源异构医疗健康数据安全共享的联邦学习机制和深度聚合方法,提出了人机协同的医疗案例库构建方法和基于杰卡德距离算法的医疗案例知识推理方法。【结果/结论】该方法为智慧诊疗、临床教学和辅助科研提供了一体化知识管理服务框架。【创新/局限】该方法不仅为智慧医疗与精准健康管理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体系,还为5P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03期 v.40;No.367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与fsQCA方法

    刘蕤;余佳琪;

    【目的/意义】探究在线医疗社区中医生知识贡献行为的形成路径,对提高医生知识贡献意图、弥合意图与行动间的鸿沟,从而促进医生进行知识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以在线医疗社区中的医生用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构建医生知识贡献行为研究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研究。【结果/结论】(1)在动机阶段,自我效能、责任感及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知识贡献意图;在意志决断阶段,应对计划、行为控制、知识贡献意图正向影响知识贡献行为,应对计划在知识贡献意图与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2)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三类触发知识贡献意图与三类触发知识贡献行为的前因构型,其中自我效能、行为控制与知识贡献意图在知识贡献行为触发中起到重要作用。【创新/局限】将健康领域的理论引入知识贡献研究,使用混合方法讨论多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但样本数据可能存在同源方差。

    2022年03期 v.40;No.367 45-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区块链技术视角下分布式创新的知识区块链研究

    张江甫;顾新;许世英;

    【目的/意义】分布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服务具有网络结构中心化、复杂协同性与信息不对称性等特征,侵蚀了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分布式创新模式的知识区块链,以增强企业知识服务能力。【方法/过程】首先,本文从知识服务与区块链技术研究视角出发,提出了分布式创新的知识区块链思想;接着,剖析了知识区块链的知识分工、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三阶段过程,以及密码学技术、哈希函数与共识机制三大关键区块链技术在知识区块链中的实现;最后,以三星电子公司作为分布式创新研究的典型案例,构建了面向区块链技术的知识服务界面,解决了区块链技术在分布式创新中的落地问题。【结果/结论】本文构建了新型去中心化的、数据公开可溯的、服务简洁高效的知识区块链,集防篡改、交易可溯、防伪签名与智能合约等功能于一体,有利于提升分布式创新绩效。【创新/局限】本文未涉及知识区块链的实证研究与相关道德法律问题研究。

    2022年03期 v.40;No.367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业务研究

  • 基于四维分析视角的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计量与优化

    谭春辉;梁远亮;魏温静;刁斐;陈晓琪;

    【目的/意义】科技人才评价是我国科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有助于未来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方法/过程】以政策文本计量为视角,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政策目标、政策效力四维分析视角,借助NVivo11 Plus软件,对我国1978-2020年间115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先进行历时分析和出台部门分析,然后重点围绕四维分析视角进行单维度分析、以政策工具为基点的交叉分析。【结果/结论】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总体上存在政策工具内部要素不齐全,政策工具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目标设置与工具选择部分错配,目标导向需更明确;部门合作相对欠缺,政策工具结构失衡等不足。未来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的优化,可从要素-工具、目标-工具、效力-工具三个匹配维度,完善政策要素比例,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纠正目标与工具的错配,完善政策工具的配套;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创新/局限】从多维度视角对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后续可从政策协同角度对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2022年03期 v.40;No.367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社交平台中癌症患者及家属健康信息自我表露研究——以新浪微博肺癌超话为例

    林蕙;李世娟;张鹏翼;

    【目的/意义】在线社交平台是用户自我表露健康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内容分析,能了解其在面对重大疾病压力时,倾向表露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2019-2020年新浪微博中肺癌患者及家属在肺癌超话和个人微博发布博文为数据源,对筛选后数据进行编码,并对编码结果向量化,通过聚类计算得到肺癌患者及家属的不同自我表露模式。【结果/结论】男女用户表露个人信息存在差异;患者及家属自我表露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在差异;患者及家属的自我表露模式:单描述性自我表露和描述性-评价性自我表露两种;患者及家属在癌症发展不同阶段自我表露目的不同。【创新/局限】研究探索自我表露健康相关信息的类型、模式、目的、情感倾向等,为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新视域。受到数据量限制,同时模式归纳仅从内容角度出发,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

    2022年03期 v.40;No.367 72-8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 多维属性融合视角下的在线健康社区关键用户识别研究

    张军;李新旺;李鹏;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已成为公众获取医疗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形式。识别在线健康社区关键用户及其特征,为提升健康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行为学理论构建了包括交互行为属性、信息质量属性、情感倾向属性的多维分析框架,利用AttriRank算法和网络抗毁性评估方法识别在线健康社区关键用户。【结果/结论】在胆系癌症疾病QQ群中识别出15个关键用户。他们不仅具有高活跃性和高互惠度的交互行为特征,还具备多样性水平高且结构均衡的信息质量特征,且多数持有正向情绪倾向。“行为+内容+情绪”的分析框架和考虑属性的用户排序算法能准确识别在线健康社区关键用户,为在线健康社区的持续运营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创新/局限】构建多维属性分析框架进行在线健康社区关键用户识别,丰富了在线健康社区关键用户识别的理论体系。

    2022年03期 v.40;No.367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 融合底层语义特征的医学图像信息标注

    刘喜文;翟倩倩;雒曼;梁茂云;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颜色、纹理等外部特征与局部视觉特征构成的底层语义特征数据并采用随机森林的方法对医学图像信息进行语义自动标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决策参考,便于普通公众理解医学知识和了解个人健康情况,也可以在大数据环境下扩展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人员对信息组织与处理的范围,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智慧医学的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方法/过程】融合图书情报领域知识与医学知识,将图像语义标注看作为一个多类分类问题,首先,抽取颜色、纹理等外部特征及局部视觉特征等底层语义特征;然后,运用随机森林的方法,设计了基于随机森林的医学图像自动标注方案。【结果/结论】融合底层语义特征的医学图像信息自动标注的方案与随机树标注方案相比较,具有较好的效果。【创新/局限】将视觉语义词典作为医学图像的底层语义特征引入到图像标注中;运用随机森林构建的医学图像标注方案;局限在于仅采用BreaKHis数据集为实验数据。

    2022年03期 v.40;No.367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 基于语义聚类的关键词抽取方法

    李旭晖;周怡;

    【目的/意义】关键词抽取的本质是找到能够表达文档核心语义信息的关键词汇,因此使用语义代替词语进行分析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本文基于TextRank词图模型,利用语义代替词语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聚类的关键词抽取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将融合知网(HowNet)义原信息训练的词向量聚类,把词义相近的词语聚集在一起,为各个词语获取相应的语义类别。然后,将词语所属语义类别的窗口共现频率作为词语间的转移概率计算节点得分。最后,将TF-IDF值与节点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对关键词抽取结果进行修正。【结果/结论】从整体的关键词抽取结果看,本文提出的关键词抽取方法在抽取效果上有一定提升,相比于TextRank算法在准确率P,召回率R以及F值上分别提升了12.66%、13.77%、13.16%。【创新/局限】本文的创新性在于使用语义代替词语,从语义层面对相关性网络进行分析。同时,首次引入融合知网义原信息的词向量用于关键词抽取工作。局限性在于抽取方法依赖知网信息,只适用于中文文本抽取。

    2022年03期 v.40;No.367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面向长时跨度自由叙事文本的少儿情感挖掘方法

    王一凡;张冰冰;刘梦君;潘利琴;

    【目的/意义】少儿情感的发展规律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问题,现有研究在长期、准确和高效地收集、处理、分析情感数据上存在不足,本研究尝试采用自由叙事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方法/过程】研究通过收集少儿从小学1年级持续到6年级的自由叙事文本数据,使用文本情感分析对叙事文本情感状态进行判别,最后使用多项式回归来研究情感发展的线性和非线性趋势。【结果/结论】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积极情感大体上呈现曲线下降趋势,消极情感呈曲线上升趋势,中性情感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正弦型。在整体情感趋势上,女童比男童更为积极。【创新/局限】尽管存在学生本身能力限制、无法从文本中确定直接因果关系等局限,自由叙事文本情感分析依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利用“大数据+AI”技术,来便捷、准确、高效探索少儿长时跨度情感发展规律的机会。

    2022年03期 v.40;No.367 109-11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基于DR-Transformer模型的多模态情感识别研究

    陈杰;马静;李晓峰;郭小宇;

    【目的/意义】本文融合文本和图像的多模态信息进行情感识别,引入图片模态信息进行情感语义增强,旨在解决单一文本模态信息无法准确判定情感极性的问题。【方法/过程】本文以网民在新浪微博发表的微博数据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DR-Transformer模型的多模态情感识别算法,使用预训练的DenseNet和RoBERTa模型,分别提取图片模态和文本模态的情感特征;通过引入Modal Embedding机制,达到标识不同模态特征来源的目的;采用浅层Transformer Encoder对不同模态的情感特征进行融合,利用Self-Attention机制动态调整各模态信息特征的权重。【结果/结论】在微博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模型情感识别准确率为79.84%;相较于基于单一文本、图片模态的情感分类算法,本模型准确率分别提升了4.74%、19.05%;相较于对不同模态特征向量进行直接拼接的特征融合方法,本模型准确率提升了1.12%。充分说明了本模型在情感识别的问题上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创新/局限】利用Modal Embedding和Self-Attention机制能够有效的融合多模态信息。微博网络舆情数据集还需进一步扩充。

    2022年03期 v.40;No.367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 基于logistic的网络舆情共生效应与仿真研究

    邓铭琪;兰月新;夏一雪;卢金富;温志韬;

    【目的/意义】探索网络舆情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分析共生效应重要环节,有助于增强政府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方法/过程】在生态学共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共生舆情的质参量兼容性、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分析共生效应作用机理,提出基于logistic的共生模型,结合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仿真实验,阐释了共生效应对共生舆情的影响效果及其影响路径,并通过实证验证共生模型。【结果/结论】基于对共生模型的仿真实验及分析,按要素提出消除网络谣言负面影响和提升正面舆情积极影响的思路和策略。共生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也证明了共生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创新/局限】在深入研究舆情共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logistic的共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证检验,但模型的适用范围仅局限于共生舆情。

    2022年03期 v.40;No.367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 基于微博核心实体的情感分析方法及引导机制研究

    朱晓卉;胡彦蓉;刘洪久;

    【目的/意义】微博作为国内主要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其信息传播实时快速,去中心化,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面向微博进行舆情中心人物的识别以及公众情绪的挖掘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新疆棉花事件为例,使用生命周期法对微博舆情演化过程进行划分,使用word2vec和k-means模型提取事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舆情中心人物,采用一种结合词典与LSTM深度学习模型的情感分析方法,对各舆情中心人物相关的评论情感进行极性分析。【结果/结论】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挖掘面向特定事件的微博舆情中心人物、公众的情感类型及情感强度,得到能够使舆情转好的引导方法。【创新/局限】本文创新性的将主题挖掘方法运用于微博舆情中心人物的提取。在情感分析方法上,结合词典和深度学习方法,解决了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情感分析时需人工标注的局限性。此外,本文进行情感值计算时没有考虑到表情符号的作用,后续研究会进一步考虑更加细粒度的情感分类。

    2022年03期 v.40;No.367 136-14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基于LDA模型的高校师德舆情演化及路径传导研究

    张雷;谭慧雯;张璇;韩龙;

    【目的/意义】构建高校师德舆情微博用户评论LDA模型,可以更精准识别舆情演化特征和分析关键主题传播路径,帮助高校和相关部门更为有效地进行舆情监管和舆情引导。【方法/过程】本文以“天津大学一教授学术造假”事件为例,基于LDA模型构建高校师德舆情下微博用户主题生成模型,采用困惑度评价指标确定LDA模型最优主题数,采用信息熵确定每一主题在不同日期的主题强度,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词云展现舆情话题的演变,最后基于主题相似度确定主题传播路径。【结果/结论】LDA模型和信息熵可以解析出网络用户群体关注的重要主题热点,精准识别舆情演化特征,识别主题最优传播路径进行舆论引导,对爆发的舆情实现预测和管制优化。【创新/局限】文章创新性地构建高校学术道德舆情的LDA主题模型,有效确定微博用户群体主题、识别舆情演化特征、分析主题间传播路径,具有普适性;进一步扩大高校师德其他舆情分析及结合网络舆情情感分析为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2022年03期 v.40;No.367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 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风险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周子明;高慎波;

    【目的/意义】深入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逻辑和风险特点,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及时化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危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突发事件导致的高校网络舆情产生、演化和发展的系统分析,明晰其生成机理,进而演绎归纳出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控与应对机制和模式。【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演化遵循特定发展规律,具有意识形态化、焦点扩大化、传播裂变化、行为圈层化等风险特点,这为正确辨识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发生发展及有效防范、管控和处置风险危机提供有力依据和科学指导。【创新/局限】研究并精准建构高校网络舆情“二维六素五阶”生成发展机理模型,探究并归纳出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特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应对策略还需进一步做好实践应用层面的成效检验。

    2022年03期 v.40;No.367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博士论坛

  • 跨平台网络舆情知识图谱构建及对比分析

    安宁;安璐;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是群体智慧的涌现形式之一,探究不同平台的网络舆情信息所蕴含的群体智慧,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研究以新浪微博和抖音短视频为数据源,基于ELECTRA和REDP方法分别对舆情文本信息进行实体抽取与关系抽取,分别构建微博平台与短视频平台的网络舆情知识图谱,并对各网络舆情知识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微博与短视频平台的舆情信息通常会涉及相同的主流内容,同时各平台也存在不同的衍生内容。在信息内容方面,新浪微博平台的舆情信息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泛。在知识的贡献与获取方面,新浪微博平台的用户更加偏向于参与舆情话题的讨论,主动贡献知识。在知识图谱构建方面,短视频平台舆情内容中的知识实体同时出现的联合概率较高,更容易形成知识三元组,舆情知识也更加聚焦。【创新/局限】本研究分别构建了新浪微博与抖音短视频平台的舆情知识图谱,并对各平台知识图谱进行对比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将对各平台知识图谱差异性的产生过程与原因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2022年03期 v.40;No.367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质量的物元可拓评价与敏感性分析

    王美月;宋婧馨;陈为东;

    【目的/意义】知识在群体社交过程中得以流转、发酵、深化,生成新知识,探究学术虚拟社区社会化交互质量有助于优化学术科研知识服务系统,提升知识流转效率。【方法/过程】基于远程交互层次塔理论结合学术虚拟社区特征构建社会化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可拓法实证检验了小木虫虚拟社区的社会化交互水平,并采用LASSO回归模型分析了指标的敏感性。【结果/结论】小木虫交互质量总体达到良好等级,倾向一般等级,其中操作交互和概念交互质量良好,信息交互和情感交互质量一般,二级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社会化交互质量评测开辟了新的路径。【创新/局限】实例分析样本数据量较小,采用专家打分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后续研究将考虑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普适性。

    2022年03期 v.40;No.367 166-17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图情档一级学科点的优势研究方向识别研究

    刘运梅;张帅;王丹丹;

    【目的/意义】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本文基于学科研究主题分类模型、z指数评价模型,以国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25所一级学科点为例,建立了高校学科点的优势研究方向识别方法。【方法/过程】利用Word2vec模型结合k-means进行关键词聚类,将图情档学科划分为12个研究主题;其次,基于匹配的主题-学科点-被引频次三维关系,建立25所学科点在12个研究主题下的300个评价数据集;最后,计算学科点在不同研究主题中的zsi指数,并识别学科点的优势研究方向。【结果/结论】实验发现:z指数评价模型较好地实现了各机构发表论文数量、质量、被引分布之间的平衡。其次,基于细粒度研究主题的学科点评价方法具有分类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相对优势。【创新/局限】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可为不同科研群体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与决策支持,同时也为国内高校学科评价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视角;但该评价模型易受主题分类质量的影响。

    2022年03期 v.40;No.367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综述

  • 施引文献视角下国外从众行为研究述评

    曹芬芳;张晋朝;李力;王文韬;张坤;

    【目的/意义】从施引文献出发,对国外从众行为研究进展进行探索,展现和揭示从众行为研究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动态。【方法/过程】首先,以提出从众行为理论的论文为种子论文,将SSCI/SCI数据库中引用了该论文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其次,利用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和统计有效数据,展现从众行为理论应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最后,利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施引文献的具体内容,对从众行为理论应用研究进行述评。【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国外从众行为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众行为相似概念辨析、从众行为产生机制研究、从众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不同情境下的从众行为影响研究。【创新/局限】从施引文献视角出发定量分析国外从众行为研究现状,可以为从众行为研究综述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从众行为理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2022年03期 v.40;No.367 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