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鑫蕊;张海涛;庞宇飞;吴川徽;
【目的/意义】通过明确公众情报需求,为重大突发事件的智慧情报服务研究开展指明方向,有助于复杂问题的协同解决,进而提升社会的整体应急水平。【方法/过程】以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为例,基于知识图谱方法,将LDA模型和UIE模型相结合,通过主题提取、实体抽取和关系抽取等步骤,揭示事件主题下潜在的知识结构,明晰公众情报需求内在关系的演化逻辑。整个感知过程能够兼顾公众认知的主观性和数据自动化处理的客观性。【结果/结论】情报需求呈现延续性、聚焦性、关联性、次生性、衍生性、演化性等特征;服务于公众认知的情报需要具备指导公众行为决策、阐释事件前因后果、满足公众情感需求的功能。【创新/局限】利用知识图谱明晰了公众情报需求的内在逻辑,未来将通过优化技术模型,进一步完善分析结果。
2025年02期 v.43;No.402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 杨蕊聪;郭宇;
【目的/意义】探究我国政府数据开发平台隐私政策合规性情况,构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隐私政策评价体系,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隐私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基于用户视角构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隐私政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信息处理告知、个人权利保护、政策义务告知与信息安全保障四个维度对我国15个省域政府数据开放平台隐私政策进行用户感知合规性测度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清晰用户信息处理过程告知、用户权利实现、隐私政策更新和相应安全保障措施等可以提升用户感知评价,我国政府开放平台隐私政策整体合规性较低,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监管并进行完善。【创新/局限】研究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政府数据开放平台隐私政策用户感知测度,但是仅选取15个省域平台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权重评分受专家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025年02期 v.43;No.402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周霞;谷莹;陈为东;王美月;
【目的/意义】探究政府数据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因素间关联关系及驱动-依赖作用,为厘清多主体协同治理政府数据的障碍,提升数据协同治理效率、挖掘数据价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过程】从国内外文献中提炼政府数据协同治理影响因素,采用专家打分法遴选13个影响因素,将其归纳至信息生态理论的四个维度,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确定了因素的层级关系。采用交叉矩阵法得到了因素的象限分类位置,构建了政府数据协同治理影响因素驱动-依赖机制模型。【结论/结果】政府数据协同治理受到直接、间接、根本三层因素影响,且分布于“驱动力-依赖性”象限的独立群、自发群、依赖群。在政府数据协同治理驱动-依赖机制模型中主要存在3种链路:生态元驱动链、贯穿式依赖链、系统化驱动-依赖链。【创新/局限】明确了政府数据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层次关系及底层驱动-依赖作用,但对加强专家数量及因素的动态分析有待深入。
2025年02期 v.43;No.402 67-7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 韩正彪;戚景琳;王云辉;
【目的/意义】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究农村老年人网络信息搜寻对其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释放农村老年人网络信息搜寻的健康红利效应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和2020年两期面板数,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IV-EC2SLS)和中介效应模型,全面考察了网络信息搜寻对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网络信息搜寻对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通过社会参与这一中介变量实现。此外,针对不同健康状况和居住安排的农村老年人群体,网络信息搜寻的健康红利效应呈现出差异性:在未失能和轻度失能群体中,网络信息搜寻可以释放其健康红利;而在重度失能群体中这一健康红利效应消失;在独居和与配偶同住的群体中,网络信息搜寻健康红利效应更为明显。【创新/局限】首次通过二手数据实证检验,分析网络信息搜寻与农村老年人认知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并从数字包容社会建设、子代数字反哺和智慧养老服务三个维度出发,提出提升农村老年人网络信息搜寻的政策建议。后续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发相应的量表,通过收集一手数据来进行考察。
2025年02期 v.43;No.402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 赵雅洁;翟羽佳;
【目的/意义】政策作为保障政府权力行使与维护公民权益的制度工具,其扩散过程反映了政治实践的动态分散,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探究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性与透明度驱动的政策扩散路径,为各级政府提高政策采纳与迭代提供学术指导。【方法/过程】根据政策文本引用关系构建中央—省级—市级—区县政策扩散层级网络,对各地政策文本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两个维度进行相似度分析,并深入探究社会因素对其作用效果。【结果/结论】中央政策垂直扩散情况显著,地方不同层级之间扩散效果不足;各地的政策采纳程度对应政策目标和突发事件类型而有所不同;社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主体更有可能进行学习型迭代更新,对于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创新/局限】以垂直视角阐明了政策由中央向地方的扩散机制,并探讨了社会因素对于地方政策创新的调节作用。由于突发事件政策发文量受限,后续研究可纳入新发布政策以丰富研究内容,从而拓宽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2025年02期 v.43;No.402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邱丹萍;
【目的/意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对促进产业发展、突破“卡脖子”困局等具有重要作用,对其开展量化评价分析有利于厘清现状,明确优化方向。【方法/过程】本文选择2010年10月-2023年10月共计277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政策演化特征分析,采用政策文本挖掘方法进行主题词社会网络分析,构建PMC指数模型进行整体政策量化评价及对比分析其中六类技术产业政策。【结果/结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整体产业政策评价结果良好,政策评价结果反映部分政策设计存在若干薄弱环节,评价指标对比结果揭示了政策的优势及短板。政策数量与质量协同促进了技术迭代互补。产业政策发展依赖于国内技术进步,与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存在一定差距。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创新/局限】以技术演进特点为视角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演化特征,横向对比其中六类技术产业政策的PMC评价结果,凸显各类技术产业的鲜明特点及演进关系。
2025年02期 v.43;No.402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王燕红;姚凯波;程为;
【目的/意义】基于证据知识元构建南海疆维权文献知识组织模型,旨在对证据内容深度揭示和有效关联,推动南海疆维权文献证据知识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方法/过程】通过对南海维权领域背景环境分析和南海疆维权文献研究现状调研,研究从南海疆维权文献知识组织现实需求与存在问题出发,明确南海疆维权文献领域知识组织的目标和原则。基于图书情报学科的知识组织思维和语义关联方法,构建南海疆维权文献领域知识组织框架和实现路径,以知识细粒度控制单位—知识元视角入手,对南海疆维权文献从证据知识元描述、证据知识元抽取、证据知识元关联和知识服务四个维度具体展开阐述。【结果/结论】研究深入文献内容的知识单元,对知识的组织方式由文献深入到知识元粒度,探讨南海疆维权文献知识组织的规律和方法,形成南海维权文献知识组织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为维权领域知识组织提供可拓展、可推广、可行的具体实现路径与手段,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也将对海疆、边疆以及维权等方面文献整理提供理论指导思想。【创新/局限】本文提出的基于证据知识元的南海疆维权文献知识组织模型框架能深度揭示文献内容,细粒度地描述知识单元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了南海疆维权文献知识组织的统一框架和体系化方法,可以实现细粒度知识的自动抽取和合理组织。后续的研究需要通过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以证明模型的合理性和知识组织流程的有效性。
2025年02期 v.43;No.402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徐海玲;侯亚娟;
【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交群体,除了蕴含大量的短文本信息外,还有多种非文本信息交织在一起,这些信息能够反映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形成及演化过程。如何从多源异构的文本中对热点话题进行识别,并对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已经成为当前舆情研究的重点。【方法/过程】利用超网络理论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建模,通过构建主体子网、客体子网、信息子网、时序子网和情感子网的超网络模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以及深度学习等算法对网络舆情的观点权重进行测算,对网络舆情的关键节点进行识别。【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子网对网络舆情的演化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算法能够准确测算网络舆情的关键节点。【创新/局限】应用超网络理论构建不同子网对网络舆情的热点话题进行分析,预测网络舆情演化态势,后续有必要扩大研究样本,使得研究结果具有更好地通用性。
2025年02期 v.43;No.402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高晓宁;韦浩冉;张孟伟;
【目的/意义】识别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机理,为高校治理网络舆情风险、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过程】首先,以文献研究法为基础,融合信息传播过程理论和“五体说”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影响因素;其次,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探析各因素的复杂因果关系,对子系统及其包含的二级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以探究各因素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后,从关键因素视角提出风险治理的措施和建议。【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舆情事件发展热度和舆情风险管控能力是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影响较大的因素,且在风险演化的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各子系统的二级因素对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创新/局限】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和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高校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但文章得到的影响因素尚不全面,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优化。
2025年02期 v.43;No.402 12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陈烨;陈雯怡;赵嘉盈;于凌晨;
【目的/意义】了解档案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与新发展,促进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方法/过程】以2013-2022年《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刊载的2540篇论文为样本,由三位研究人员对研究方法进行人工标注,应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方法应用频次和应用演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近十年,研究方法视角的档案学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成熟的研究方法已“站稳根基”,但对研究方法缺乏系统认识;定量研究方法应用有较大提升,但仍部分依赖理性思维法;研究方法协同应用意识已经形成,但应用实践有待加强。未来,可以从守正和创新两个维度出发,提升档案学研究方法应用的创见性和融通性。【创新/局限】构建了研究方法体系,统计分析了近十年两本期刊中研究方法的应用变化,但样本的选择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充。
2025年02期 v.43;No.402 132-14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 王慧;
【目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提出以知识过程接替物质资本驱动主导增长的路径选择,指出知识过程生产与消费一体化特征。以此为指导,本文尝试以整合视角对数字经济时代微观个体的知识行为进行研究,进而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用户知识生产行为和知识利用(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沿着“前因-机制-结果”的关系链对网络用户知识行为进行整合研究。【结果/结论】建立认识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用户知识行为的整合框架,提出进一步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探索方向。【创新/局限】将网络用户个体视为微观自适应系统,以整合视角对其知识行为进行研究。未来拟对网络用户在特殊情境下的知识行为补充探索,以进一步完善所提出的整合框架。
2025年02期 v.43;No.402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 甘春梅;明昕宇;
【目的/意义】探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同伴效应对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影响。【方法/过程】基于同伴效应视角,构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贡献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爬取知乎用户数据,获取8667份有效样本,利用R软件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用户关注数正向影响应求的知识贡献数量,负向影响自发的知识贡献数量;而用户被关注数与应求和自发的知识贡献数量呈倒U型关系。与此同时,社区归属正向调节用户关注数、被关注数与应求的知识贡献数量的关系。此外,核心用户身份负向调节关注数与应求的知识贡献数量的关系以及被关注数与自发的知识贡献数量的关系。【创新/局限】从同伴效应视角,利用客观用户数据揭示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被关注数与知识贡献行为之间的倒U型关系以及不同类型用户在知识贡献行为上的差异。
2025年02期 v.43;No.402 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黄仕靖;吴川徽;沈洪洲;袁勤俭;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对健康风险的感知机制,基于场域理论,分析认知场与知觉场对用户感知健康风险的影响,为提升公众健康信息传播效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提取关键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框架,结合情景问卷调查数据,运用fsQCA识别影响用户健康风险感知的因素组合路径。【结果/结论】信息场域中,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健康风险感知的因素包括认知场因素、知觉场因素和个体因素,但单一前因条件均不构成社交媒体用户高/低健康风险感知的必要条件;存在三条差异路径可以导致高风险感知,分别是“认知-知觉场双弱型”“弱认知-强知觉场型”与“认知-知觉场双强型”路径;有四条路径降低了社交媒体对健康风险的感知程度,分别是“情感倾诉型”“健康自信型”“知识防御型”与“情感交流+健康自信型”。【创新/局限】受限于样本地域性和截面数据,未来可进一步拓展样本的地域覆盖范围,并考虑多阶段的动态影响机制。
2025年02期 v.43;No.402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相甍甍;菅丽云;李嵘;关希欣;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的认知差异并识别其潜在类别,帮助社交媒体平台深入了解用户隐私关注认知水平及潜在类别特征,使其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的隐私保护策略。【方法/过程】结合IUIPC量表、社会认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概念模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从认知视角对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水平的差异化及潜在类别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的认知水平存在群体差异,结合潜在类别分析可划分为低认知-关心隐私者、中认知-隐私保守主义者、中认知-隐私漠视者和高认知-隐私实用主义者,在分析时发现中认知水平用户群体存在隐私保守主义者和隐私漠视者2类两极分化的群体;性别及学历对用户隐私关注的潜在分类产生影响。【创新/局限】从认知视角构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概念模型并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其进行潜在类别划分,探寻群体行为特点。后续研究将引入更多因素针对某一社交媒体平台用户进行潜在类别的深入分析。
2025年02期 v.43;No.402 166-17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许学国;周诗雨;刘凤梅;
【目的/意义】对我国不同区域集成电路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治理的政策工具组态路径进行分析,有助于突破“卡脖子”难题。【方法/过程】采用BERTopic模型对125条中央政策、571条地方政策进行主题挖掘,根据主题词相似度结果,识别出7类政策工具。运用fsQCA方法在技术追赶学习、技术壁垒突破两个阶段下探究政策工具的不同组合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实现韧性治理的政策驱动路径。【结果/结论】各政策工具均不是引致系统高韧性的必要条件,但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实现高韧性的政策组态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技术追赶学习阶段,大多采用单一核心政策工具。技术壁垒突破阶段,大多采用多政策工具协同驱动。【创新/局限】将文本挖掘法与fsQCA方法相结合,仅以2011—2021年区域集成电路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样本,未来可扩大数据来源,细化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政策驱动路径。
2025年02期 v.43;No.402 17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